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長路漫漫在異鄉

發布日期:
作者: 陳長志。
點閱率:868

懷念故鄉的人,總是在記憶裡尋找故鄉的回憶。
不管是台北或廈門,這些城市的建築總帶有一種令人暈眩的錯亂,環繞其間總折服於其高大,卻痛苦於其制式的灰白單調。只能偶爾望望被灰色建築物撕裂的藍色天空,以及被道路割裂的綠色大地。
內心總渴望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直到踏上家鄉的土地,才發現記憶中的故鄉早已伴隨著大量的建設埋葬在記憶之中,先是氣憤、咒罵,然後是無可奈何的離開。
除了四處可見的嶄新石鋪面,包圍著因蒼老而顯得有些駝背的老榕樹,生意盎然的雜草與逐漸荒廢的老舊牆垣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破落的古宅又與地表上嶄新的鋪石,形成另一種時空對話-嶄新與老舊、傳統與現代、發展與保存。不管是何者,我始終堅信它們不過是在小島彼此迎合的荒謬舞台上,各自努力扮演好屬於自己的角色。
事實上,我只不過是個有點懷念過去的可憐蟲,試圖從傾頹的斷垣殘壁之中,撿拾零碎的殘磚破瓦,藉以拼湊我那早已稀薄的回憶。幻想著用顫抖的雙手痴心妄想的描繪記憶的輪廓,直到我的淚成了牆上紅磚的蒼白痕跡。
老屋的荒廢,其實不過是城市形貌演替的一部份。就如同生命的演替一般,在時間揀選的過程,總有些部分被選擇褪去鉛華外衣,而歸趨於平靜,歸趨於無。荒廢的老屋不正訴說著小島的滄桑過去及自身孤單的故事,曾經的繁華在哪?曾經的主人又在哪?
有時過度的整修,使得這些老屋子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廢墟,一種褪去時間感,卻帶著嶄新的荒唐凝笑與時空錯置式的荒廢。
所謂的古蹟保存,淪落成為一種商品,它的存在並非因為自身文化的需求,而是多少保留的一點「剩餘價值」,使得它得以借屍還魂。有時以復古的姿態,有時以嶄新的樣貌,不管是復古或仿古,唯一相同的特點是:時間感與建築的基本功能被抽離、破壞,並重新雕塑。
「宅因人而存,人因宅而立」的線索隨著不斷翻新的過程,葬送於最低標之手,徹底成為了一種「歷史建築」,總之事實上是「不存在」了。建築脫離提供住所的功能,而成為一個「被看」的存在,因為「有被看」的價值才得以繼續存在。同樣地,自然生態也因「被看」而存在,有時甚至為了「方便被看」而對生態產生「必要的破壞」。
當然,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不管是社會或是法律結構上,絕對有權力選擇自己城市的形貌,只不過作選擇的人們,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判斷每一個選擇所代表的意義,以及有勇氣承擔選擇的結果?然而,這樣的選擇,不管在哪裡,往往出自少數人的「突發奇想」,卻必須由所有的人來承擔所有的後果,甚至必須由下一代來承擔。
城市的形貌,不管是外延或內涵,總隨著人的選擇而有所不同,就如同樹木的年輪一般,不斷的增生、發展,這些選擇代表著居住於此一城市居民的全部或局部的希望與期待。鄉村的人總羨慕城市的便利與進步,而城市的人卻羨慕鄉村的悠閒與綠意。分隔兩者不是進步與否,而是一道看不見的囚牢,囚牢內的人想往外跑,貪圖囚牢外的自由與悠閒;囚牢外的人卻拚命往內衝,感受囚牢內的進步與枯燥。
離鄉的遊子跟此刻島上橫行的觀光客一樣,成為家鄉的過客,只能偶爾回過頭來看看魂牽夢縈的家鄉,宛如賈西亞˙馬奎斯筆下的異鄉客,荒謬但絕對真實。
總是在漂泊過後,如同靠岸的船一般,渴望回到港口的懷抱之中。總是在回鄉之後,才發現原來所謂的「故鄉」根本不存在!或許「故鄉」這個字眼,早已隱涵某種過去的、消逝的含意;或許所謂的「故鄉」只是某種依附於旅人的歇斯底里記憶。
只要你願意,海邊的軌條砦,依舊是以四十五度角,孤傲的佇立著,依舊靜靜地忍受著寒風四起、浪潮八方,但是,方向卻似乎顯得有些凌亂,彷彿此刻的故鄉,找不到該有的方向。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