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退後原來是向前

發布日期:
作者: 郭哲銘。
點閱率:777

 從前讀傳奇大師布袋和尚那首禪詩:「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基本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悟與心得,只是覺得挺有禪味,通體毫不沾惹半點俗世塵埃,完全是一派世外偈語。及近在生活上、工作上的體味,方始覺得這是一段無上心法,絕妙經典的處世哲學,全詩貫穿人心之內底,完全是知瞭人世的入世語言。
  生活中、工作中,人、時、事、地、物的爭執與衝突,時有經常。尤其當全身拖入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陷入者」通常會意態緊繃,思維極端,是時若有「加入者」,欲與分沾資源,共享時間,乃至爭形搶勝,勢必引起「陷入者」的敵意,於是乎成見形成,彼此怎麼看都不順眼,衝突也就隨觸即發。此時更因為荷爾蒙的激化加持,便即發生寓言故事中黑羊、白羊爭搶過橋的橋段,到頭來必定兩敗俱傷,留下一片慘狀。
  其實人生可以寫意一些,糊塗一點,與我分沾資源,共享時間,未必就是競爭者,更可能是合作伙伴,而且大家一同分享,更有可能將事業版圖做大,把眼界視野拉高,衝突只是會抵銷彼此的能量,毫無助益。例如:金庸武俠小說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與中神通,此五位天下一流的高手,為了一部「九陰真經」,彼此逞能鬥技,競逐了一輩子,到頭來,誰也沒有從中獲得任何一點好處;反而是老頑童周伯通與傻小子郭靖的誤打誤撞,方才揭開了真經之秘,成就了後來五位絕頂高手(其中有二個重複)──東邪、西怪、南僧、北俠與中頑童,而且這後五位高手的武藝技術更佳,俠義精神更甚,這其中一來一往,差距有多大,而誰又是真正的受害者,又誰是真正的受益者。
  我一直覺得宇宙是「守衡」的,哪裡多一點,某處就會少一點,人太厲害,就會活得太辛苦,相爭其實是相害,放手之後,可能獲得更多,再不然也會更瀟灑,更從容,人不就活得更快樂。君豈不聞關漢卿〈閒適〉所言:「南畝耕,東山臥,世態人情經歷多,閑將往事思量過,賢的是他,愚的是我,爭什麼!」是不是?這樣也是蠻不錯的!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