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自然裡純粹的有情世界
越接近畫展前夕,心情越是忐忑,欲雨還晴的天氣,在乍暖還寒的秋季氣候型態中,增加了颱風這不確定因素,而顯得更加陰晴不定,就像此刻的心情,有點冷又不太冷,有一些緊張又帶著一些期待的複雜情緒,連自己也難以形容,就怕有所遺漏,有所不足,在中秋佳節這個團圓的日子,正是開幕佳時,在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其實寫文章畫畫,都是我抒發情感的一種方式,自小生長在鄉下,觸目所及盡是山林曠野,這孕育萬物生生不息的大自然,成為從小木訥寡言的我抒發胸中塊壘的對象,喜歡山澗一隅,也喜歡石縫一角,這鄉土的草根性,摻揉著女性的浪漫情懷,自然而然形成了自己創作的方向,我喜歡寫作和畫畫,其實源自於喜歡用不同的筆來描繪大自然。從小,自然就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和傾訴心事的對象。自然裡的一花一木一山一石,無不孕育生機,發於形色,動於情感,不需言語,只需以真性情去面對。
雖然當初學畫時懞懞懂懂,只知應物象形隨類賦彩而並未深知畫理,及讀潘天壽;「畫中之理法,孕育於自然之理法,但自然之理法,又非畫中之理法」,如此看來,畫理與自然萬物息息相關自是無疑,但如何做到如張彥遠所云:「師造化,不是重現自然,而是以自然為基礎,以生活為泉源,通過作者的理想和藝術加工,而表現於畫面上。」這是創作者最大的難題和考驗,這種「了而不了,不了而了也」的尺度拿捏,也許才是「繪畫自然,出於自然,而非抄襲自然」的形而上藝術之最高境界,也正是藝術創作者應該持續關切與探索的目標。
從事繪畫倏忽竟三十年了,也曾遭遇瓶頸低潮,也曾走過迷惘困惑,唯一不變的仍然是親近大自然的心,與熱愛大自然的真性情,讓我不斷不斷向前尋找自己執著的理念和理想,縱使不能「無窮出清新」、「神遊象外」,也期待意有所表,表象出自己與山林野外激盪下的一盞盞火花,又即使不能盡現大自然浩瀚的無窮無盡,也期待拾穗荒野一角,擷取一絲一縷的吉光片羽,在瞬息萬變的宇宙磁場中尋找自己的真意,探訪大自然裡純粹的有情世界。
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繪畫世界何嘗不是如此,道理說得再多,不如一筆在手,畫盡山河壯闊,遨遊千山萬水,虛心受教於大自然萬事萬物,方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為,也才能筆下紙上得心順手。
走過懞懞懂懂,走過青澀無知的學習階段,無窮無盡的繪畫世界,越學越知不足,越探索越是覺得心虛,這場展覽包含畫冊製作,籌備了三到四年,戰戰兢兢患得患失的心情,在作品一再的審視取捨中表露無遺,俗語說:「虛心才能受教」,就是以這樣的心情來辦這一場展覽。
越近中秋,天氣越是不穩定,時而滂沱大雨,時而艷陽高照,如果不是早晚微涼,還真感覺不出已近仲秋,在畫展前夕,對於天氣的敏感度已遠遠超過氣象報告了,大自然的變化高深莫測,誰能準確掌握瞬息萬變的自然呢?所謂自然有情,與自然和平共處,方能產生共鳴,與之共生共榮,這也是我探訪大自然,與之對話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