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慶兩樣情
隔著台灣海峽,兩岸分治一甲子。十月份兩邊各自有國慶,因著年齡、經歷的不同,每個人對這個月份,都存在著不一樣的記憶和塗抹不去的歷史感情。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咳呀,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共產黨,像太陽,照到那裡那裡亮。那裡有了共產黨,呼兒咳呀,那裡人民得解放。」這首歌是按陜北民歌「騎白馬」的曲調編寫而成,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的「東方紅」。這是今年八月底在福州時,電視播出「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首都各界愛國歌曲大家唱」節目,除了這首「東方紅」之外,印象較深的還有「紅星歌」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共將毛澤東的功過「七三開」,定位在「開國有功,治國有過」,但從史學角度言,雖已蓋棺,尚難論定。
中共建政走過一甲子,前30年政治運動頻仍,社會動盪不安,造成了無以數計的人間悲劇,這是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永難忘記的噩夢,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談論。長期觀察中共建政以來的歷程,有趣的是逢「九」必有大事,概括言之,1949年,共產黨建立政權;1959年,「大躍進」失敗,掀起「反右派」運動;1969年,「文化大革命」正如火如荼進行;1979年,鄧小平主導改革開放,致力經濟發展;1989年,「六四事件」,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入主中南海;1999年,澳門回歸;2009年,建政一甲子,擴大慶祝,此前一年,台灣由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回溫,同時舉辦奧運。凡此,只不過略舉大端,不能涵蓋全般。
搞組織、做宣傳,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強項。中共為了慶祝建政60週年,高舉「效忠於黨」、「聽黨指導」的最高原則,以「輝煌60年」為主軸,自中央以至地方,都綿密組織起來,有系統、有重點、有目標地全面展開系列慶祝活動,努力營造中國崛起、盛世來臨的歡樂氛圍。走在廈門任何一條道路,「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的紅布聯處處可見;「慶祝國慶,祖國萬歲」、「熱愛祖國,建設廈門」等等愛國標語一一映入眼簾;電視頻道轉來轉去,總離不開歌頌共產黨對新中國的偉大貢獻。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閱兵,為整個慶祝活動帶入最高潮,誰都無法想像他們去年才經歷四川大地震。
「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中共建政60年,以大國崛起之姿,充滿自信地展現太平盛世的景象,舉世矚目。反觀台灣,國府遷台以後,走過風雨飄搖的歲月,擁有過精誠團結、四海歸心、薄海騰歡的美好時光,隨著政治民主化,慶祝國慶活動更展現開放多元,充滿活力與歡樂的氣氛。如今,因為莫拉克颱風造成災害,天災儼然變成「政災」,「國慶不慶」;須知天災難測,同胞蒙難固應哀矜恤憫,妥為善後,但是,元首身繫國運,國家生日總要有一定的格局,怎麼操辦?有賴主政者之擔當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