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
孔老夫子的:「君子不器」,是指人才,應具有多元能力,能夠多元發展的,「不器」,是不被限制,不只是一個器具,一樣用途而已,換句話說茶杯不只是當茶杯用,還能夠有其他用途。
中國古代的讀書人稱為「士」,「士」的最高階是「君子」,「君子」是治國安邦的棟樑,要能博學多識,要能貨殖利民,要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勇氣,也要能夠擁有生活藝趣,才能成為一個領導者,而培養這些能耐,來自於有形無形的教導,以及漫漫長日的潛移默化,因此教育才有「百年樹人」之謂。
只可惜我們今天的教育,培養人才的初衷不變,但社會的價值觀偏離到分數第一,好壞學生都是以智育的分數來判定分野,自然造成學生痛苦考試搶分數,老師心情隨著分數飆高飆低,因此所謂辦學要有特色,要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都變成響亮的口號而已。
我不是全然否認分數的重要性,畢竟分數還是一個篩選的標準,有了分數才可以做比較,才可以檢驗教學的成果,只是我不認為把分數的焦點全放在智育上,而其他品德行為、運動技能、藝術欣賞等的分數,就被晾在一邊,變成是不重要的分數,那這就偏頗了。
今天我們的教育是有許多盲點,我們是有在傳授知識概念,但甚少教導學生學習方法;我們是有在主張一個人器度要通達,但沒有教導學生眼光要如何放遠;我們是有在強調做人要圓融,但處處又流露不顧原則的鄉愿作風;我們是有在肯定要有趣味愉悅的人生,但從小甚少引導學生領略遊藝之趣。如此的教學,就如呂祖謙在《東萊博議》的評語:「吾未聞種稗而得穀者也;吾未聞植棘而得檟者也;吾未聞造醯而得醪者也;吾未聞網魚而得禽者也;吾未聞學墨而得儒者也;吾未聞圖伯而得王者也。失其始而求其終,理之所必無也。」,因為一開始就做偏,而要求有正果,是絕無此理,我們經常掛在嘴邊:「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好」,那絕對是緣木求魚?
許多年輕人被大人批評只會讀書,卻是生活白痴,為何如此褒貶兩極化?孔子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說明一個道理,一個學生若熟讀詩經三百篇,算已具備記誦之學了,而要他去處理眾人事務,卻行不通,叫他出使外國,也不能獨立應對,如此書雖然讀多,毫無用處?這句話道盡光只學習,不能學以致用,是無益人生的,學問是要能夠應用才好,如何讓基本的學問變成酵母,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
社會上滿多學生時代書讀得好,成績高分的人,但後來在事業上的成就反而輸給成績差的人,這現象十分有趣,也許大多數人會認為那與個人遭遇有關,但大家清楚,一個人的成敗,除了機會,還有態度,如果一個人老是囿於固有,不敢嚐試改變,缺乏接受挑戰的勇氣,那才是個人成敗的關鍵,這也是我對孔老夫子「君子不器」的另番解讀。
一個人的學習,除了在學校圍牆內,更在沒有圍牆的社會中,「君子不器」,就是要能夠多方面學習,能夠對新事物有強烈的好奇感,能夠拚命吸納學習,培養多才多藝的本領,才有和他人一搏長短的本錢;此外一個人能夠不給自己設限,認為自己只會什麼,絕對不會什麼,才會有無限發展的空間,才會有機會讓自己脫胎換骨。
我們無法給年輕的學生定型,只有趁孩子懵懂之際,儘早培養他們耐操耐磨的能力,培養他們對事物洞察的能力,培養他們遭遇挫折能有破浪前進的能力,讓他們對未來生命力的發揮有一些基本的斂力,那絕對比今天輸贏幾分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