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創新的靈魂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欽進。
點閱率:800

見識過許多的活動規劃,言必稱創新,結果卻是了無新意。
政府近年來大力鼓吹文化創意產業,力行的結果通常令人無語。更新商品包裝就是創新?設計代言公仔,老酒換新瓶就是創意?人們經常忽略了創新的根本意義,以為換個型態,做點改變,就可以交差了;殊不知創新應該來自心靈深處的革動,而非浮光掠影般的變通。
走過了三義老街,木雕鴨有個嶄新的名字──ㄚ箱寶。因之而衍生的周邊商品琳瑯滿目,卻少有驚奇。或許這是個人的偏見,但總在反覆DIY的彩繪元素,這樣的產業延續稱得上創新嗎?也或許很多人喜歡這樣的木鴨子,甚或對DIY彩繪樂此不疲,但總覺得改變依然不夠,或者說還欠缺著什麼。淨談別人,不妨看看自己。金門是世界三大冷戰的遺址之一,但戰爭元素之於產業、商品的關連,卻不是那麼攸關。
曾在上海巷弄的店舖裡看到一系列老上海的紀念商品。老闆老實的說,「這些都是仿製品,外國人、老上海人特愛這些東西。」隨手翻了翻,看上一份老月曆,年份標註的是一九四七,應該還是民國吧?老闆笑了笑,回了句,「下回改進。」刻意古拙的色調有著於今看來依舊時尚的倩影,背景是古舊的上海電車、黃浦江、高樓華廈、笙歌舞影,一幕幕都是老掉牙的人生,卻令人流連。人畢竟是感情、記憶的動物,很難船過水無痕。記憶裡漂盪的人生,總想找個靠泊的岸,一份簡陋的月曆或不起眼,卻是回憶的窗口,向世人招展著:我曾存在過……
存在是歷史,是事實;但曾幾何時,保留「存在」變成了一件緊要的事;因為時間不能複製,摧毀時間的履痕卻只在轉瞬之間。這就是人心的矛盾,既想開展新局面,又不想留下遺憾。但所有偉大的歷史遺跡,卻通常肇於人類的遺忘,只有忘了它的存在,才可能原汁原味的保留下來;日後不論是基於何種動機的添脂抹粉,結果通常是──畫虎類犬、慘不忍睹。
曾想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有時遺忘也是一種福氣。忘不了呢?那就把它傳承下去吧,用它原來的樣態,或是賦予它全新的生命。實在說,我比較喜歡後者。仿製品或許低俗,卻無礙其與時俱進;就像我們不可能把正版的「清明上河圖」翻來覆去的鑑賞,卻無礙我們將其數位化,再放大百倍,仔仔細細的品味它的毫釐。這是數位科技賦予現代人的優勢,基此優勢周邊商品的開發變得輕而易舉、富饒創意;創意加上恆心,就能美得很有智慧。
品味故鄉的美,俯拾皆是學問。朋友說,這個島緩慢得令人心焦、洩氣。我想,慢有慢的好。不因為它的慢,焉能保留它的美?走得慢一點,等靈魂跟上來,或許能走得更遠、更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