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折戟沉沙話當年

發布日期:
作者: 陳朝福。
點閱率:971

1949年,共軍在大陸連續獲得幾場會戰勝利後,4月21日,毛澤東發佈「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30萬大軍渡長江,並豪氣干雲賦詩:「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蟠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勝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隨後半年,神州變色,國軍兵敗如山倒,一再退守。當時台灣防務空虛,兵力不到十萬。毛澤東的如意算盤是,拿下沿海諸島後,再效法鄭成功、施琅當年揮師渡海攻台,一舉完成統一大業。但他萬萬沒料到,在大陸勢如破竹的共軍,卻在金門島吃了敗仗。
2004年4月,中共空軍副政委劉亞洲中將在《中國報導週刊》發表「金門戰役檢討」乙文,指出金門戰役(共軍一直稱古寧頭戰役為金門戰役),共軍最大的敗因是輕敵,不僅主帥輕敵,全軍上下也輕敵。如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在戰前作戰會議上,意氣風發地說了四個字:「此役必勝」。他在宴請廈門地方領導時,用筷子指著菜盤:「金門就是這盤中的一塊肉,想甚麼時候夾,就甚麼時候夾,跑不了!」言畢大笑,傲氣溢於言表。而擔任進攻金門的指揮員蕭鋒也是一樣,未打仗就準備慶功,其所轄部隊的作戰命令中,不約而同地出現「登陸就是勝利」的字句;主攻團的作戰計畫指出,每人攜帶熟食三餐,準備苦戰一天,助攻團並準備在金門縣城吃午飯。有些船上裝了豬,也是慶功用品,有的船上還載著辦公桌椅,以便「新政權使用」。
在上下瀰漫著輕敵的氣氛中,共軍就像淝水之戰前,揚言投鞭斷流的前秦軍隊一樣,忽視天候、水文,把登島作戰當成渡江攻擊,終於慘遭滑鐵盧。
回顧當年,金門的處境實在是凶險萬分,以當時的局勢發展,共軍在渡江後,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大軍入閩,也是如入無人之境,以那樣的節奏,攻克金門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但天佑金門,古寧頭一戰,共軍犯了兵家大忌,國軍則名將雲集,李良榮、高魁元、胡璉等指揮得宜,官兵浴血用命,因此打了一場振奮人心的勝仗。這個轉捩點,讓退守臺灣的國民政府獲得喘息的生機,兩岸從此分治,臺灣才有日後的承平歲月與榮景。
折戟沉沙鐵未銷,以今視昔,當年國共兩軍從神州大地到金門西半島的拚搏廝殺,血流滿地,他們參與的既是毛、蔣兩人問鼎中原的內戰,也是一場意識形態的理念鬥爭。如今,毛、蔣均已作古,共產黨原本堅持的馬列思想路線也早已修正得面目全非。今天讓中國人站起來的並不是如毛澤東當年所說的那一套,而是經濟改革後,國家逐漸富強的結果。這一切,並非由槍桿子打出來的。
凝望金廈海域,雲淡風輕。歷經一甲子滄桑,如今我們回顧歷史,除了感謝上蒼庇佑,也要感謝當年保鄉護民的英勇國軍將士。同時,我們也要以哀矜肅穆的心情悼念國、共兩軍戰死的亡魂,希望他們慘烈的犧牲,能喚醒兩岸記取教訓,珍惜和平,不要再盲目追求戰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