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宗教的心靈

發布日期:
作者: 蔡振念。
點閱率:751

現代的學校教育很少培養我們的孩子一種宗教的心靈,而完全是世俗性的,課程的設計往往以培養知性及累積知識為目的。宗教的心靈並不是什麼神祕的東西,它只是一種使人向善的力量,宗教心靈的培養無非是要讓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而已。
也許是個性的關係,我對宗教一直有種親切。大學念的是教會學校,有一門宗教課,但我們都不甚經心,倒是那時參加了佛學社,似懂非懂地讀了些佛典,對佛教多了些認識。在國外的求學時有段時間住在教會的宿舍,跟著上禮拜,看著美國教堂裡大都是老年人,也看見了西方宗教和年青人生活日漸疏遠的事實。
也就在留學時期,達賴喇嘛來到我們校園演講,也許是因為是達賴的聲譽,體育館裡擠滿了數萬人。那次演講達賴的一句話常在我心頭留駐,他說:「痛苦的時候也是我們學習得最多的時候。」我那時正逢生命的低潮,但也是那段痛苦歲月使我生命開闊不少。痛苦往往讓我們思考,拋棄自我的執著,開放眼界心胸,它和愛的力量相反相成,都是成長的動因,也是在痛苦中我們才懂得慈悲。
幾年前讀過一本書《僧侶與哲學家》,作者Matthieu Ricard出身法國一個知識家庭,父親是法蘭西學院院士和著名哲學家,母親是藝術家,他從小接觸許多知名的藝文人士,包括超現實主義大師布列東、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等,二十五歲就拿到法國巴斯德學院的博士,指導教授是諾貝爾生物獎得主Francois Jacob。
可是,這樣一位前程不可限量的年青科學家卻突然決定放下一切,遠赴西藏閉關追尋佛教上師修行十餘年。《僧侶與哲學家》一書可說是他修行成果的一部份,是他和哲學家父親之間對東西方宗教與哲學間的詰難。
書中閃爍的知識和智慧靈光難以在此一一具陳,但這本書總是讓我不時翻閱,細細品嘗那宗教心靈的美好。作者讓我們看到,帶給我們生命快樂的東西像權力、財富、名聲、感官享受,往往也是痛苦的源頭,只有我們內心自在圓滿的和平、慈悲、善良,是沒有任何外力可以奪走的。惟有禪定的修持,才能看到我們心的本性,獲得智慧,也只有德慧雙修,我們也才有能力幫助他人走出痛苦,看破貪瞋癡是蒙蔽心靈的塵垢。
宗教的心靈看似玄遠,其實簡單,它不過是如八世紀時佛教上師善地德瓦所說:世界上一切的喜悅,來自希望他人快樂;世界上一切的痛苦,來自希望自己享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