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檔的漁民國特
金門有許多精采人物,透過《金門日報》鄉訊版,楊樹清妙筆生花,著實寫活不少人物。楊樹清調用歷史資料、或事件、或結合時事,再著以生動的標題,精采、精闢,卻舉重若輕,每每讓人讚嘆。在楊樹清報導過的眾多人物,曾牽牛最是讓我難忘。
曾牽牛是楊樹清〈消失的漁民國特〉裡的主角,曾獲《聯合報》報導文學首獎肯定,記敘陳炎、盧文、鄭永、張水法以及曾牽牛應海軍秘密情報員許嘉佑的召集,成為海軍情報傳遞、護送敵後人員工作,卻在出使任務時,被中共識破身分逮捕,一九五一年,五位漁民國特從金門「消失」,陳炎在獄中受盡折磨,出獄後半年病死;鄭永和盧文分別在石馬、惠安落腳,卻也操勞過度客死異鄉;張水法在海上作業,遇上颶風。歷經劫難,生還者僅餘曾牽牛一人。
生還的曾牽牛,不停地扣問命運,最為扣人心弦。兩岸開放以後,曾牽牛三度繞經台北到金門,三度向海軍總部陳情,軍方卻因查無資料、依法無據為由,拒絕補償。一九九五年五月,在金門立委、民間團體、代表多方陳情、溝通下,海軍總部終於簽下「人道賠償同意書」,曾牽牛及其他四位漁民國特每人可獲七十萬台幣補償金,然而,回居廈門的曾牽牛卻已心力交瘁而病逝。
楊樹清且追溯悲劇的根源,出自美國一九五一年,美國「官方」軍援顧問團、跟美國民間的「西方企業公司」進駐金門有關。一九五三年五月間,「西方公司」指示金防部以兩團兵力在福建地區登陸,楊樹清指出,除了國、共兩黨都要背負的歷史責任外,一個假民間企業、卻直屬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西方公司」駐進金門,更是一切悲情的導火線。歷史環境交疊個人命運,這是無奈,這是殘酷。
〈消失的漁民國特〉內文,穿插漁船、國防部勒令、國特跟家屬照片,曾牽牛的照片最豐富,他的陳情照、與軍方代表會晤、他到監察院陳情,最後一次走進桃園中正機場大廳,以及病逝廈門的喪禮,一路看下來,彷彿編撰得過於完整的八點檔連續劇;曾牽牛彷彿是戲裡的主角,隨時可以起來,喬扮成另一個身分。
但我知道,戲結束,悲劇還沒有過去,曾牽牛也永遠不會醒來。
然而,曾牽牛總是為我醒來。每當翻閱〈消失的漁民國特〉,曾牽牛總拉了拉他的黑色外套,手插口袋,沉默地望著看似廣闊,實卻狹隘難行的世界。這世界,總也完整如一齣連續劇,曾牽牛、陳炎、盧文、鄭永、張水法,以及我們,卻總不是這齣戲裡的最佳男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