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島─新加坡的公共建設
公共建設為國家的基礎建設,是指都市建設中的道路、供水、排水、電力、電信、污水及照明等基礎設施建設,是都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金門縣從民國60年開始,在各鄉鎮輔導縣民興建現代化國宅,且有計畫推動鄉村整建。民國81年戰地政務終止後,亦開始規劃大、小金門都市計畫,期以合理的土地規劃來改善生活環境,導引地區整體健全發展,時至今日,已有基礎成效。
新加坡建國於西元一九六五年,當時的建設並不會比金門好太多,但在四十多年的努力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已是東南亞最重要的金融和轉口貿易中心,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問題都得到解決。新加坡政府重視基礎建設,包括交通、水源、電力、電信與網際網路等,便捷與完善的公共建設,使人民享有優質的居住品質,同時營造良好的產業投資及企業發展環境,吸引世界各國進入投資,促進工商業的永續發展。
新加坡將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水源與熱帶雨林保護區進行分區都市計畫,嚴格執行分區與開發,不同分區採自然綠帶隔離以建構舒適商業與生活區間。工業區與商業區的髒亂吵嚷不會干擾住宅區,住宅區內則細分熟食中心(美食街)、溼巴剎(菜市場)與組屋區(國民住宅)等生活空間。住商分區可以維護環境品質,定期的清潔消毒維持環境衛生。組屋建築彼此保持一定的棟距,增加居住空間的隱私也方便空氣流通。
新加坡的行道樹長得像一把把張開的雨傘,向空中張著弧形樹蔭。道路兩旁種有植栽帶,往兩側再鋪設步道,向外再有矮灌木綠籬笆,構成寬達廿公尺以上的綠帶,綠帶後方才是建築物。這種道路規劃有效的人車分離並增加行人安全,更藉由自然綠帶將車輛噪音阻擋在住宅外,亦減少室內落塵量,一舉數得。行道樹有專責單位管理與維護,使整個都市景觀顯得綠意盎然。採用地下共通管道將電信、電力、污水及自來水等管線地下化,設在綠帶內的地下管道維護人孔,解決了路面被一挖再挖的窘境。而嚴禁違章建築,整齊規劃的都市容貌,是新加坡最引以為傲的成就。
細究新加坡能有今日的公共建設成果,原因有三:一是結合專家意見和社會意見,由政府和專家組成「總體規劃委員會」和「開發管制委員會」,負責公部門的公共建設與私部門重大建設項目的規劃審核。委員會在重大的規劃項目草案確定後對社會大眾發佈,並徵詢與聽取各方面意見後進行改進。二是短中長期規劃與發佈,新加坡的遠程規劃分為概念總藍圖和規劃藍圖。概念總藍圖著眼於未來40到50年的國家總體發展策略,每隔10年重新檢視;規劃藍圖著眼於未來10到15年的細部發展計畫,每五年檢視一次。三是落實規劃執行與罰責,再好的計畫如果沒有實踐,一切都是空談。新加坡落實聆聽民意結合專家規劃,並有計畫的把都市規劃藍圖執行到位。
試著將金門縣套入新加坡公共建設方程式,得到:一是公部門在執行各項公共工程建設時,在草案確定後,必須對縣民發佈充足可供思考與判斷的建設計畫內容,並聽取各方對草案的意見後進行改進,不可以公權力強行為之。二是聘請專家與學者規劃著眼於未來50年可行的縣政總體發展策略的概念總藍圖,及未來10年的細部規劃藍圖。三是落實公共建設整體規劃,提高執行效率、提昇完工品質與加強建物維護,更要減少官大有理的人為干涉,一切以總體縣民福祉為考量,進而建構一個有遠景規劃的金門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