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林
生活中總有一些小低潮,至於是為什麼提不起勁,則很難說得清。出去走走吧!
行車來到了中山林,一成不變的場景,都不曉得看過多少回了,連讀小二的孩子都說,「爸爸,太無聊了吧,你都看不煩哦!」眼見,未必是重點,心境的改變才是關鍵。
喜歡漫步在林間的觸感,輕風拂著臉龐,可以感受到毛孔細微的舒展。翠綠的空氣盈滿胸腔,一時間倒忘了身在何處。頭頂上偶有騰躍的松鼠出沒,生命之歌,不外如是。
到中山林的時候通常會有兩種際遇,孤寂和喧騰。
熱鬧通常來自觀光團或年輕小伙子。這類人尤其特別喜歡往那掩體內的「指揮室」裡鑽去,觸動了感應器後,頓時砲聲大作、人聲雜沓,一夥人掩耳雀躍,好不過癮。小兒冷不防的迸了句,「好幼稚哦!」令人莞爾;不想未久前,自己也是個幼稚的小東西。
戰爭的元素和這個優雅的空間,原是格格不入的。畢竟公園是「乞食趕廟公」的產物,不興計較什麼;但一定得用電子化的感觀刺激來模擬當年防空的情境嗎?看著四散的模擬陣地與軍人蠟像,或許來場「生存遊戲」更能令人身歷其境吧!
金門島上有許多公園,有更多的陣地遺址,若都能善加利用應該會是一門好生意。但「懶」可以拖過一切應決或待解的變局。就像乳山遊客中心內那座最醒目的「(生態)聯動機械裝置」,恐怕沒開工幾次吧?每日川流不息的參觀人群對這座「死物」,不覺怪異嗎?這令我想起廈門「科技館」大廳的那座水鐘。許多人硬是蹭在那,等著每五分鐘藍色液體注滿一顆水球,以及一個鐘頭後大鐘盤的蠕動。一樣的機械布置,館內還有一整套讓參觀者利用各種機械構造、原理,滾動大鐵球「作工」的教材;互動與鑑賞勾勒著展覽館的活力。金門的生態固然美好,展示物卻有些言不及義;或許再多點互動元素吧,解說員反覆館內那些「以不變應萬變」的設施,卻置館外的勃勃生機於不理,不啻咄咄怪事?
「生機」就留給像我這等閒人吧。找塊陰涼的石板上,和衣躺下,光影從枝葉的間隙通過,婆娑在身軀與如茵的草坪。這與多年前,我在雪梨歌劇院旁的公園所見,似曾相識;可那是數十人個挨著個的情景,不像今日我可獨享這一大片福利。
孤寂的氛圍中,有著躍動的生命力,談不上具體是什麼,可就能感受到生命獨特的氣息。靜默,也是一種生命的型態;蟄伏,期待著怦然的活力。萬物間似有條無形的鏈鎖,牽引主角輪番的登場、謝幕,從未間歇。
綠色的中山林有股迷人的魅力,更處處洋溢著懶散、悠閒的氣味。枯黃的葉片緩緩的飄落,夕陽的餘暉染紅了大地,搭配著孩子的咯咯笑語;煩躁,早成了迷路的小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