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元碑
2007年9月25日,好友秉鈞相約走訪「蔡厝古道」,不經意於樹叢間發現此碑,根據碑文所載內容及落款年代,當下即定名為「元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習稱的「元碑」。
浯洲場築寨砌路記事碑,題刻於天然巨石上,此石高4.24 米、寬3.66米(以碑座底沿為基準線)。碑座有祥雲紋飾。碑高1.8米、寬1米;碑座高0.26米、寬1.28米。與石上緣距約50公分,碑座底緣踞地面1.68米。
此碑立於元‧至正廿三年(1363年),碑文如下:「忠翊校尉浯洲場鹽司令陳元澤,募緣築造山寨、鋪砌石路。董役司令謝忠南、司丞王國禮、管勾呂務能、耆儒陳志霖、僧王岩、司吏李榮。至正癸卯二十三年春三月謹誌」內容記述浯洲場鹽司令陳元澤於太武山築造山寨及鋪路,其他則為鹽場僚屬及協助募款、施工監造之人。
至正為元朝最後一個皇帝-惠宗之年號,至正三十年(1370年)元朝正式結束,碑文落款同年(至正廿三年,1363年)朱元璋擊敗陳有諒、張友誠自稱吳王……,而元朝最後十年,除戰禍外,最嚴重的便是水澇災情相當嚴重,造成中土顆粒無收、流民四起。
中國歷史上,人民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往往集體大批遷移,老弱者往往尸陳街頭,稍有勇鬥者,便群起為亂,稱之為「流寇」。流寇與海上倭寇合流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形成沿海城市及島嶼動盪的基本原因。
浯洲鹽場歷史久遠,據陽翟《浯陽陳氏家譜》記載,早在五代十國便有陳達主理浯洲鹽事,也才有了陽翟的開基。但是史書對於浯洲鹽場的正式紀錄,卻是到了《元史》所記載元成帝‧大德元年(1297年)。
其後,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復升運司(指「福建等處都轉運鹽使司」),逕隸行省。並置鹽場七所,包括:海口場、牛田場、上里場、惠安場、潯美場、浯洲場、丙洲場。據《元史‧職官志》所載,每一鹽場分別設有,司令一員(從七品)、司丞一員(從八品)、管勾一員(從九品,「管勾」為署理、保管文書官員,宋以後各朝皆有,惟清朝僅設於孔廟)。
就在此碑發現後,蔡厝古道似乎成了熱門的登山路線。首先,古道的歷史意義被掩蓋,而原本可遮蔭避雨、減緩風化的大樹,為了方便大家認識珍貴文化資產,硬生生地砍斷,這兩年元碑的臉變得更蒼白了!
再者,由於古道整理開放的時間並不長,相對金門其他地區保有較完整的生態性,但為了讓更多人體會自然生態之美、認識珍貴文化資產,無視「環境承載量」的考量,步道活動一場大過一場,畢竟人數多才是一切。於是古道必須更寬、更平整,甚至開始鋪設便利行走的花崗石,最先遭殃的便是碗口大的魯花樹被成排砍掉、兩側不少原生植物也被犧牲!
明‧盧若騰形容太武山之美,是這麼說的,他說:「無深花木枝枝秀,無大洞天曲曲新」,太武山沒有繁花似錦的樣貌,更沒有壯闊秀麗的山景,然而山上不起眼的花木卻自然秀麗,每個山徑轉折自有其新意。太武山如此,金門又何嘗不是?你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