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與風俗壓力
金門的人情味似酒濃,但烈如醇酒的人情一旦走味,形成的壓力經常令人難以消受。
最近與好友交談,聽聞一事:兩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女生,因仰慕金門純樸民風,選擇來此任教。初到此地,村人知道她們來自台灣,總是熱情招呼,讓她們頗感身為老師的尊榮,並深為此地濃厚的人情味所陶醉。她們也落落大方,與村人保持密切互動,學生家有「熱鬧喜事」邀約,都欣然赴會。但因次數頻繁,漸漸地,她們招架不住了。一方面是因美食佳餚有礙窈窕;另方面,每次為阻擋輪番上陣的勸酒攻勢,總要費盡唇舌甚至傷感情。而這類應酬也佔用她們不少時間,尤其是收到紅帖時,更須為送禮傷腦筋。後來,她們只好採取「冷處理」策略,一概回絕這類酬酢活動,因此引起一些家長不諒解與造成彼此不快。最後她們因為受不了利劍般的冷言冷語,乃告別金門,請調回臺。
不知道是否是這兩位年輕女教師涉世未深,在處理應酬事務上不夠老練?或是鄉人的禮數太過,有禮無節,以致不歡而散。
有人說,金門因較缺乏娛樂場所,宴飲酬酢乃成為一種重要的消遣。一些婚喪喜慶、民俗節日、職場升遷、故舊聯誼的宴請活動,人們都可以把它張羅得規模盛大。於是中元普渡不一定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各村里輪流做莊,今天你到我家來,明天我到你家去;無論是後浦或舊金城城隍爺生日,還是各村神廟宗祠奠安,宴請當然是免不了的,上回你吃人家一頓,輪到你們村做醮,你好意思不擺桌?既然這已經發展成為一種風尚,你原本不喜歡應酬,也得設法修正自己,否則便是矯情;即便是阮囊羞澀,也要適時做做場面,否則何以立身?
這股「好客風」除了在人際關係上發揮光大,也擴大到對鬼神的孝敬上。常聽鄉人抱怨,現在年節要拜的地方有增無減,節前大肆採買,準備牲禮蔬果,當天一早,祭拜祖先地基祖,等村前村後各路神明拜完,已過下午時分。而這些塞滿冰箱,堆滿案頭的雞鴨魚肉,接連幾天吃不完,有的只好變成餿水倒掉。平日儉省的鄉人,為了因應風俗,每年花在拜拜上的金錢相當可觀。
每次回鄉返台,母親總要塞幾包餅干叫我帶回,說這是某某兒子訂婚送的。以前只聽聞女方訂婚時才送囍餅,曾幾何時,男方訂婚也要送餅?朋友說:「現在大家都嘛這樣」。當一人開風氣之先,博得讚賞後,下回便有人跟進,儘管受者並不實惠,但大家已習以為常。到底這是人情泛濫所致,還是媚俗文化特別容易在此地生根?這樣的人情壓力,難怪外來者會水土不服。
社會學家指出,人類在基本滿足物質需求後,便會朝向精神文明方向發展,藝術於焉產生。今天鄉人的物質生活早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但在精神生活似乎感覺不出有太多的突破。期待有識之士能引領風騷,以共創精緻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