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給金門的未來一票
想要害一個人,就鼓勵他去參加選舉。這話,像是警示著參與選舉從政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雖然說,參選從政者,有的是為了名,有的是為了利,也有不少是具有高遠政治理想者。有人從政,名利雙收,獲得正面評價;有人從政,搞得身敗名裂,徒留笑柄,從政結果好壞不論,不少人還是樂此不疲。
距離今年三合一選舉投票日剩下不到一百個小時,台、金兩地只要這次有辦理選舉的縣市,各陣營間已進入短兵相接階段,各候選人卯足了勁奮力衝刺,競選花招紛紛出籠,以求勝出。金門這次選舉熱鬧非凡,縣長寶座七搶一,縣議員卅人搶十九席,六個鄉鎮長總共有十七個人角逐,呈現參選爆炸、競爭激烈之局。尤其縣長選舉候選人數更破了全台紀錄,具有實力的幾個陣營攻城掠地,戰火還延燒到台灣和大陸。選舉就是如此,有時敵友難分,只要一對壘、殺紅了眼,朋友就變成敵人,選舉,考驗人的品格,也讓人們見識人性醜陋的一面。
金門的社會福利好遠近馳名,在台灣是「頂港真出名,下港有名聲」。但是,近幾次選舉選風敗壞、賄聲賄影也冠於全國。在台灣的各類媒體,平常想看看金門的新聞,難得一見,但是這一陣子,媒體上「金門抓幽靈首波八十人」、「金門賄選案╳人收押」、「金門追查賄選,樁腳收押」、「金門『賄選島』,最新行情一票五千」、「選風亂,金門喊到一票一萬」…。這些聳動的標題躍然選舉新聞的版面;根據金門地檢署日前表示,偵辦賄選案件,截至十一月廿六日止,總計七十八件,收押四人,並有近十人交保,顯示賄選情形嚴重,所以,金門選風的負面形象已到「頂港有臭名,下港歹名聲」的地步,孰令致之?
回顧金門民主政治發展史,軍管時期,先有中央民代選舉,黨政軍體制下,軍權獨大,推出的人選有一定程度的名望,不管大姓、小姓,同額選舉、高票當選是其特徵,姑且稱之為「有戰地政務特色的金門民主」。開放鄉鎮長民選後至戰地政務解除開放縣長民選,以及民代等各類選舉,此期間政黨因素與宗親因素相互作用,姓氏作用甚至凌駕黨政意識,有別於台灣的「地方派系」政治,可稱之謂「宗親政治時期」。
金門染上「選舉沒師父,用錢買就有」的賄選歪風,或許是不成熟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尤其是地方小、選民少的特性,某些席次的選舉可能出現一、二票之差決勝負的情況,因此,除了政黨因素、宗親因素,賄選買票於焉產生,「賄選島」污名從此揮之不去。
這次選舉競爭激烈,各陣營殺得昏天黑地,加上負面選舉方式與賄選傳聞不斷,顯示金門的民主品質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投票日已近,為了金門的未來,只能期望選民擦亮眼睛,以寶貴的一票讓好人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