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島嶼
「2009年,金門Que moy,這舉世享名英雄傳奇的島,60年一轉,正置在歷史甲子的轉捩點上…我們登高,環視大陸與大海,這視覺的兩端形成一種守望的意味:祥雲的未來vs戰霾的過往,60年於茲,誰來排演Legendary的合唱?我們的前瞻是未來…未來…永遠的未來!」…。
─鄭愁予〈這酒宴的魚尾將定定指著縣政創意的候選人〉
(2009.12.01金門日報)
十一月底返鄉,陪同《文訊雜誌》一行進行「閱讀金門文學地景之旅」,又應金門技術學院企業管理系「2009文化創意產業講座」的邀請,主講了場《未完成的島嶼:我如何文學『行銷』金門》。六月間,行銷大師詹宏志才來金門專題演講《創造力經濟:兼及如何販賣一個地方》;九月間,聯合文學也到金門舉辦《金門,有說不完的故事》文化創意產業研習活動。我們已聽到許多專家學者從理論、實務面切入一座島嶼的文創聲音;因此,我講座的題目變得很島嶼、也很個人,兩大段落,「從文學書寫開始」、「從文化行動出發」,再歸結「『金門主義』與『金門學』的建構」。
每到金門技術學院,我就會想到寫〈錯誤〉一詩成名的詩人鄭愁予。他自客居三十七載的美國耶魯大學教職退休後,我們在台北喝咖啡,詩人說想找個可以寫詩可以紓解鄉愁的落點,我建請他「就到金門去吧」,又補了句,「那是你明鄭先祖待了十五年未完成的土地」。二○○五年六月,詩人真的「情歸浯江,落籍金門」,也化作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駐校詩人。四年過去了,「過客」變「歸人」,他每一回為金門發聲,從落籍之日開始到出席柏林國際文學節主持金門詩酒之夜、倡議金門大學島,乃至在金門所推出的《旅夢》專輯獲金曲獎…總能成為台灣媒體的文化頭條,天下雜誌甚至形喻鄭愁予是金門的「人文風景」。
從鄭愁予身上,我們看到文學、藝術可以成為一種行動、發揮一股力量,也能感染島民心靈、影響社會生態,即使產生改變的腳步很緩慢。譬如現在年底「三合一」政治選舉選戰正打得火熱,原本純淨的金門淪為竟日霸佔各媒體的「賄選島」訊息,對金門,傷很大。此時,我們看到藝術家呂坤和跳出在七位登記參選縣長的候選人外「叫我第8」號、流傳一百七十多項創意文化政見的手冊在紙上獨立作戰;我們也看到詩人鄭愁予把他在「打造金門大學島高峰論壇」講詞轉化成七千多字的〈這酒宴的魚尾將定定指著縣政創意的候選人〉專文,殷殷提出「極力促使金門形成一個零碳的,無污染的海島」、「金門的登峰造極」等十六項「政見」,他還痛下註解,「金門的傳統禮俗,酒宴時魚尾指向,指著誰,誰就是被推崇為酒宴的令主,接下來便是飲酒和交誼,概由令主發號,2009的這次大選太重要了,不宜用宴席的意象,當前真不知這票投給誰,但準知道不會買票賄選的政客」。
藝術家、文學人,用行動藝術發表出別於政治人物角度的「政見」,他們當選不了,但刺激我們反省島嶼現象,提供我們未來的創意思考。
我常說,金門其實甚麼都不缺,就缺創意與熱情。我到宜蘭花東時,當地人戲說他們「好山好水沒有好薪水」;推動亞蘭歌劇院的「新金門人」陳亞蘭說金門「好山好水好無聊」。我在天堂城市溫哥華浪遊生活了三年多,每一條街都有咖啡屋、書店,每一個社區都有圖書館、美術館,每一個人都悠然自在的沈浸在陽光、閱讀世界,他們不必強調文化,因為文化已是生活的一部份。號稱有文化的金門,也自有一種寧靜與恬適的美感,還有人說在金門靜得可「聽見歲月的聲音」;但金門就是缺乏文化刺激、文化生活。過去戰地政務時代,金門人像是被關在一座比較大的「軍營」裡,現在解嚴開放了,徘徊兩岸的金門人又像仍活在戰地陰影找不到出口的「心理拘禁」區塊(鄭愁予語)。
金門本身就是豐富的「閩南文化基因庫」、是多樣性的博物館島,並不需要作太大的改變,但需要導入新的文化創意美學思維、社會環境再造能量。我在文化創意產業講座中試著從文學行銷觀點形塑一座「未完成的島嶼」;鄭愁予在〈這酒宴的魚尾將定定指著縣政創意的候選人〉長文中從文化金門「創意不彰的遺憾」剴切提出「創意會引發創意,無形會成為有形」的島嶼大格局期待。
從文學出發、從文化行動。跳脫選戰烽火金門人,共同來建構一座「未完成的島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