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戰之歌的遺憾
董振良《閩戰之歌》影片十二月八日於監察院放映,會後在楊樹清主持下,鄉親、媒體意見紛陳。董振良坐在前列,或者時憂時喜,因為認同《閩戰之歌》的人,跟不認同的,幾無軒輊。
《閩戰之歌》著重形式的創新。它的形式來自幾個部分。首先,中華民國跟大陸的愛國歌曲交錯播放,表現前線金門位置的矛盾性:它既是反共的前線,也是中共文攻武嚇的搶灘處,蔣介石、毛澤東的歌頌歌曲,錯亂為這個小島特殊的腔調。
再是《閩戰之歌》採取卡拉OK的方式。唱歌已是全民文化,聚餐,唱;婚宴,唱;廟會,唱;喝酒,唱;失戀,唱;快樂時也唱。而卡拉OK最讓人詬病的,是曲目跟畫面沒有什麼結合程度。常見打扮輕俗的帥哥、美女,演著悲歡離合,有時候,還可發現不同的曲目卻搭載一樣的畫面。然而,唱歌的人卻只專心盯著字幕,歌者到底是唱給聽眾聽、唱給機器聽,還是喃喃自語?歌唱似是投入,卻也最是疏離:人的情感、字幕跟畫面,竟爾分崩離析,《閩戰之歌》採取卡拉OK方式,影射外界對金門的關係,就如同唱卡拉OK:儘管金門為國家安全做出貢獻,但何嘗在和平的今天,多受當局重視?
學藝術跟文學的人,必然都有各自的叛逆性格,董振良也不例外。《閩戰之歌》影片,播放台灣跟中國愛國歌曲,曲目前,交插農民耕作的消音畫面,進入主畫面,多以中距離,溫和呈現戰地的斷垣殘瓦,雖應用前線的矛盾衝撞體系,但「火氣」似乎就沒來得那麼大了。這使得《閩戰之歌》在董振良的作品中,不再悲情莫名。
電影發表會上,我提出董振良已漸步入中壯年這個事實,年紀跟歷練的沉澱,該讓董振良,對形式跟內涵的思索更為周延。現場發言人士中,我跟黃克全的發言是相對嚴厲了,讓我有感而發的原因是,台灣戮力社區營造,各個鄉鎮都在挖尋自身的文化跟故事,希望蔚為發展的基礎。我的、以及其他參加者的「落差」,或在期待董振良為金門說一個好故事,畢竟金門除了是戰場,也是閩南文化重鎮,更是所有金門人的夢土。
以一個小說創作者來看《閩戰之歌》,《閩戰之歌》宛如一個大綱,而非成品。董振良身為金門最資深、最有成就、也最有良知的影像工作者,務必珍惜創意,切莫輕易消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