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的圖書館
在美國波士頓的中心城區,有一處佔地約5英畝的範圍被稱為唐人街〈Chinatown〉。自1870年代以來,即聚居了以廣東台山為主的移民在此工作、生活。這是新英格蘭地區唯一的唐人街,目前約有百餘家各式店鋪、餐廳。主要街道入口建造了一座仿古的牌樓,內外刻著「天下為公」、「禮義廉恥」的字樣,界定了這個「城中之城」的領域。
在一個尚未下雪的假日,我從哈佛站(Harvard Station)乘紅線地鐵,在Downtown Crossing站轉搭橘線,來到唐人街。本來我是想來逛逛這西方城市中的「東方風景」,無意間卻被街角的一個小小的圖書館所吸引。
她叫做「唐人街店面圖書館」(The Chinatown Storefront Library),今年10月15日開放。地點在一棟閒置的大樓店面,由Archstone Boston Common短期借用到年底。由於長期唐人街一帶沒有公共圖書館(美國城鎮幾乎都有公共圖書館),華人們便發起募書、募款,並向政府與企業申請贊助,為自己建立了一處臨時圖書館與文化交流中心。其實,這個計畫是「波士頓街道實驗計畫」的一環,提案的非營利組織面對去年以來美國嚴峻金融風暴及房地產崩盤的處境,提出了一種三贏的策略計畫:1.政府補貼非營利組織開辦圖書館,且選擇於閒置城區店面,避免城市進一步蕭條;2.企業以贊助方式,獲得減稅的優待,降低租金後可將店面出租,止住地產價格的持續下滑;3.非營利組織取得資源及活動處所,推展各式活動及社區服務。
我走進這個小小的圖書館,看到一群華人長者正讀著中文報紙,年輕人在此上網、做功課、輕聲交談,還有圖書館的洋人義工為華裔新移民的兒童講著英文故事,踏出融入美國社會的第一步。此外,每週還有英語會話課程、兒童畫、大自然學習等課程,不定期也會邀請作家到此演講。很難相信,這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活力十足的臨時圖書館,一切都由義工募捐而來的。
我在公告牆上還看見市政府委託大波士頓著名學府之一的塔夫茲大學(Turfs Univ.)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團隊對唐人街進行了各項評估,並提出改善環境品質的具體建議;也有規劃公司對唐人街整體發展提出具體計畫,如何拯救日益衰頹的舊城區;版面上呈現了熱烈的公聽會討論場景之照片,足見在美國「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十分蓬勃。民主,不只是投票的機制或形式而已,更重要的體現於日常生活的公共政策討論過程。
和義工館員深聊後,我佩服這個圖書館建立過程中的創意及執行力,但也擔心今年12月底之後圖書館是否可以找到永久場所。或許,台灣的僑委會可以主動關心,了解其問題與需要。而這種對於閒置空間再利用的經驗,更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案例。
從小小的店面圖書館,我讀到一個社群豐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