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
俄國作家杜斯托也夫斯基寫了一個故事,說一個大學生在飢寒交迫之際於夜黑風高的晚上殺害了一名老婦人,搶了她的錢。此後這個年青人為自己犯下的罪行飽受良心的責難,這種責難變成他生活中無形的懲罰,杜氏藉此展開長篇的哲學思辯,人類因何犯罪?不得已情況下的罪行可以免受刑罰嗎?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人對自己的同類犯下許多諸如殺人的重罪?這是大家熟悉的杜氏小說《罪與罰》。但今天我要說的是另一個故事。
我要說的是德國作家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另一個罪與罰的故事,關於愛情、自尊、背叛、責任、仇恨種種複雜情緒糾結的罪與罰。一九五八年,一個十五歲的少男在返家的路上病倒嘔吐,好心的婦人帶他回家,兩人因此墜入愛河。婦人已經三十六歲,但這段忘年之戀卻給少男麥克‧柏格帶來自信與生命的動力。而對漢娜‧施密?這位婦人而言,戀愛也是生活的靈泉,她對麥克充滿依賴,依賴他在做愛之前為她朗讀文學作品,讓她活在故事人物的喜怒哀樂之中,但這時少男卻背叛了漢娜。漢娜終於不告而別,搬離住處。
八年之後,麥克已是大學研究班法律系的學生,在旁聽法院審判的課程上驚見漢娜竟是被告之一,罪名是在納粹當年的集中營充當守衛,每個月將十名女子送出處死,又在一次盟軍轟炸中,和許多守衛眼睜睜看著囚犯被關在教堂中燒死,卻不願意放走他們。同樣受審的其他守衛指控漢娜是主謀,報告也是她寫的,漢娜寧願承認不實的指控也不願法官核對報告筆跡。這時旁聽的麥克猛然發覺,漢娜其實是文盲,所以她一直要人為她朗讀,所以她寧願認罪也不要核對筆跡,為的是不願被視為文盲的自尊。
那麼漢娜在集中營犯下的罪行是出於無知嗎?還是出於職責所在?她罪行可以被赦免嗎?內心充滿掙扎的麥克於是在漢娜服刑的十八年中用錄音機為她錄下無數有聲書,漢娜因此學會了書寫,開始給麥克寫信,可惜麥克從不回信,漢娜知道她和麥克的關係已經結束,就在麥克迎她出獄的前夕,上吊自殺了。
沒錯,這是大家熟悉的電影《為愛朗讀》,二○○八年導演戴爾卓將原著小說改編為電影,由范恩斯和凱特‧溫斯雷主演。電影大體上忠於原著,但卻少了原著中對於人類複雜心理以及罪與罰之間倫理學上的深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