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聲說出我是金門人
應邀到各大院校演講寫作相關題目,交流文學跟人生經驗等,常有機會介紹地方文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過。最近一次是在輔大。以為是文學演講,到現場,才發現人數眾多。按我經驗,若是文學講座,便不可能會有這麼多人,果然,這大約是通識課程的一部分。我的講題跟金門有關,免不了在現場詢問,有沒有金門人?會場百餘人,卻異常靜默,彷彿我問了一個不存在的問題。沒有同學來自金門,那麼離島呢?也不見有人舉手。
我不知道沉默,是真的沒有人來自金門跟其他離島,或是不願意舉手,或是不想承認自己的離島身分?
也許是我多想了。但是,我卻禁不住聯想到許多次,在高雄、台北、台中、新竹等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的同樣問題。但不管哪一場,會場俱皆靜默,沒有一個學生來自金門跟其他離島。這真是太詭異了。
我想起很多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金門人,再又想起黃珍珍的文章。她時任軍人之友社,該社轄有金城、山外兩家賓館供外島來金洽公的人員住宿(當時民間尚無飯店、旅館),一位記者臨櫃處理住宿資料,不意,被黃珍珍發現他是金門人,且希望黃不要告訴她的同事。該文篇名就叫〈金門人〉,該文還提到一位蔡姓金門人衣錦還鄉祭拜祖墳,怕隨行者嘲笑家貧身世,卻選擇了一個有氣派的墳祭拜。
金門在多次福利跟適合居住地的票選上,都名列前茅,我的同事、朋友,每看到這樣的消息,都不忘賀喜。我覺得,臺灣外界未必看不起金門,卻是金門人先看不起金門人了,儘管金門的建設跟福利蒸蒸日上,金門人卻還是缺乏信心。而金門傳統習慣中,對大戶、對官宦人家、對權勢人物,總心存自卑,這些情感投射到臺灣,也使得金門看待臺灣的時候,總認為自己矮了一截,也才出現亂拜祖墳情節。
分析金門近年「富」起來的原因,多來自酒廠的回饋,各種優待、福利,讓人瞠目結舌,讓金門成為一個福利縣,然則,我們在享受這些福利的時候,也不免心虛:因為,我們分享,卻未必著有貢獻。
熱鬧的競選終於結束了,期許李沃士縣長逐步實現選前的政見,尤其是產業發展跟青年就業等政策,唯有這些政見一一實現,金門人才能對故鄉做出實質貢獻,才能抬頭挺胸,以身為金門人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