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的民主進化

發布日期:
作者: 施志勝。
點閱率:695

金門縣長選舉是民國81年解嚴以後的事,比台灣晚了將近40年,解除軍管、回歸憲政,縣長民選已進入第5屆。這次選舉,李沃士先生在7人角逐、三足鼎立的形勢中脫穎而出,誠屬不易,縣長選舉結果對金門的民主進化具有正面且令人欣喜的特殊意義。
金門自有選舉以來,經歷無數次大大小小選舉,宗親因素往往成為左右選局的重大影響力,尤其是地區性單一席次的選戰,幾乎都是一、二個大姓的對決。曾經在一次縣長選舉期間,某大宗族「關祖厝」密會,據聞與該宗族同宗、時任金防部領導高層亦與會「指導」(金門雖已解除軍管,軍方仍具有相當影響力,支持、暗助特定人選),做了幾項具體決議,決定動員宗親及所有力量全力支持該宗族候選人,這些傳言,當年甚囂塵上,是宗親動員的經典之作。
民國85年冬,奉調政治作戰學校,離職前分別向陸軍總部及軍團部幾位長官辭行,某長官鼓勵我,是否回鄉參選縣長,我說,陳水在縣長政聲不惡,人氣正旺,難以撼動;他說,不是要你挑戰陳,而是推薦你回金任公職,經營一段時間,待機參選。我分析金門選舉宗親因素影響選局之特性,短時間不會改變,要參選,只要「姓得好」就已經穩住了一大半,並列舉數個大姓候選人在學識、品德、才能、儀表等基本條件比對手遜色者卻能勝出的事例為證,所以,我身為外來第二代,又是小姓,想在金門角逐大位,可能成事乎?因此敬謝不敏。長官拿我名字調侃說,志勝、志勝,有志氣就會勝,回曰:這不是有無志氣的問題,因為我姓「施」,在這件大事上就「失」了志氣啦!
從金門縣長選舉觀察,第1屆縣長選舉,陳水在挾官派現任及宗親團結之優勢勝出,再連任第2屆,從官派到民選,是金門民主的第一次進化。之後,李炷烽於第3屆縣長選舉獲勝,且又連任一屆,顯示金門選舉除了政黨、宗親、地域、金錢、人情等條件之外,候選人個人形象亦成了勝選因素,這是金門民主的第二次進化。
這次縣長選舉,七雄角逐,賽局最後形成三強爭霸之勢。在投票日前夕,選情混沌,到底宗親因素發酵為「李陳對決」或有「棄保效應」等小道消息,沸沸揚揚,待選舉結果出爐,許多選情專家滿地找眼鏡碎片,從得票數來看,李沃士領先吳、陳兩位落選者近2800票,吳成典與陳水在則相差數十票。這個結果傳達的訊息是,金門的縣長選舉,宗親因素是否日漸式微?可否視為金門民主的第三次進化?有待進一步深入研析。
由此次縣長選舉初步觀察,可以肯定是金門民主政治發展的進一步深化。於此歲末年終,藉2009年代表字「盼」,為家鄉祝禱,祝福李沃士縣長新人新政展新猷,帶領金門邁向可大可久的未來,更期盼金門民主政治不斷進化,讓優秀人才都可以透過民主選舉入主縣府,那才是「選賢與能」的具體實現,也是金門民主政治發展邁入成熟階段的表徵。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