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的專業
日前與友人造訪一位深居山中的隱士,品嘗其精湛的咖啡功。這位咖啡達人從其父親手上接下咖啡園已然十數年之久,而其本人更打從十六歲起即在都市的club、吧檯工作;對於咖啡豆的烘烤、調煮功夫自不在話下。其私人咖啡廳就座落在他自己建造的簡易木搭涼亭,一輛小發財車則裝載了其所有的傢俬工具。咖啡園所在的鄉里就位於八卦山脈之上,觀鳥賞鷹、生態單車旅遊,並與當地的農村特產結合。這幾年打著有機、無毒、無化肥農業以及自然漫遊風,成為中部都會新貴趨之若鶩的旅遊勝地。
聽他說起如何從父親手上接下僅存的五株咖啡樹,以及家族種咖啡的淵源。話說這批咖啡樹是民國六十五年時,其父親受人慫恿借貸種植了這批賣不出去的「高經濟作物」。其父親及鄉里的親友盛怒之下,將咖啡樹全部砍光,僅留下五株咖啡樹作為警惕。期間他也種了幾年的茶、鳳梨及許多水果,直到近十年休閒風的帶動下,他才又想起了這些咖啡樹。
重拾咖啡這一途是在「九二一地震」的前二年,地震之後大家對於土地有了另一層的感受,於是無毒農業以及社區營造在這裡的推廣也較以往順利些。他一邊煮咖啡嘴裡滿是咖啡經:豆渣、天然綠肥、昆蟲們的自然生剋以及如何利用大樹的庇蔭來改變日照時間,種出咖啡因含量少、香味十足的咖啡原豆。咖啡花的選擇、豆子收成、烘烤、保存,以及最後調煮時的專注等。無論他的人生是如何因緣聚會的走到這裡,又不管未來他的生活是如何的起伏。從他細膩的動作中,我看見了「專業」。
朋友引薦我認識這位隱士,乃是因為朋友知道我嗜咖啡也已近廿年。對於咖啡的歷史文化、種豆、處理、烘烤、豆性以及咖啡之調煮我亦略知一二。但是在這位達人的面前,我亦僅感到羞赧、渺小而已。然而,在閒聊的過程中,亦有不乏遊客造訪、品嘗咖啡。在他們的談話之中,也聽到不少自以為是的咖啡經。這使得我想起現代社會中,大言不慚者眾。各行各業的專業養成,總暗藏了許多外行人不得而知的經驗累積。許多看似順手撚來的簡單手法,其實包含了難以想像而不為人知的付出。
或許是某一個世代的失落吧!現今社會的氛圍似乎只要人們敢言、大話,說得夠大聲占據了媒體的版面就成了權威。亦或者擁有了一些公器、名聲,自己就膨脹成了無所不通的能人。金庸小說之中有句江湖話,至今仍然深植我心:「重劍無鋒,大巧不工。」能力的表現往往是如此的平淡無奇、藏鋒納神,這是我在這位隱士的咖啡專業上嗅到的一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