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偶感
百餘年前,美國新聞史上出過一篇非常著名的社論,每當聖誕節來臨時,各地的報紙、雜誌,總要重新刊登一次。那是1897年9月21日《紐約太陽報》的社論。當時,美國一個8歲女孩非常困惑地給《紐約太陽報》寫信:「記者先生您好,我今年8歲。我的朋友裡面,有些小孩說『聖誕老人是不存在的。』我問爸爸,爸爸說『去問問《太陽報》,報社說有,那就真的有了!』。因此,請告訴我,聖誕老人真的有嗎?帕吉尼婭,紐約市歐漢勞恩西95街115號。」
當報社收到這封來信後,立即用社論的方式回答,文章大意是「帕吉尼婭,讓我們來回答你的問題。你的朋友說沒有聖誕老人,那是錯的。這絕對不是謊話。在這個世界上,如同有愛、有同情心、有誠實一樣,聖誕老人也確確實實是有的。你大概也懂得吧,正是充滿這個世界的愛、誠實,才使你的生活變得美好了,快樂了。假如沒有聖誕老人,這個世界該是多麼黑暗,多麼寂寞!」
我不曉得如果我們的孩子寫信到報社去問問題,主編是否會慎重其事地以社論或專文的方式加以回答?或者,當孩子們向師長提出一些困惑時,會得到什麼樣的回答,是標準答案?還是「長大你就會知道」的語塞?在我們高談闊論什麼「言教、身教、有品運動」之際,百餘年前的美國報紙給我們上了一課。
在台灣,多數人把聖誕節過成歡樂的節慶。沒有了文化脈絡的節慶,人們容易淪為資本主義的商品俘虜。在美國、加拿大的基督教傳統下,聖誕節是非常宗教性、家庭式的節日,甚至商店、餐館、加油站都不開的。
馴鹿魯道夫(Reindeer Rudolph)是我一直很喜歡的溫馨故事。這隻馴鹿長著一個紅紅的、會發亮的鼻子,牠常常為這個獨特的鼻子而難堪,不但其他馴鹿嘲笑牠,連父母、兄弟也不喜歡牠。但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準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在這樣的天氣裡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聖誕老人發現了魯道夫,牠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魯道夫的鼻子照亮了大地,並幫助聖誕老人平安抵達每個人的家。每年十二月初起,電視節目就會播放這個家喻戶曉的卡通影片,讓每個缺乏自信的孩子找到希望。
當我在聖誕夜講完聖誕老人的故事後,要孩子們好好入睡,期待天亮醒來的聖誕禮物時,他們抿嘴微笑,瞇著眼睛、偷偷望著掛在牆邊的大紅襪子及窗外天空,幸福地睡去。在這樣的夜晚,我很盼望,他們真的相信有聖誕老人,一如相信人間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