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緣
入冬以來難得的好天氣,恰巧即將前往南部的佛光山。
第一次偶遇佛光山時,是在二十年前一次團體性的出遊,兩輛遊覽車,帶了全家老小在佛光山住了一宿,當時孩子還小,只顧著招呼他們,佛光山留佇在腦中的印象,只是一個清靜的佛門聖地,以及花木扶疏風光秀麗的修行寶地。
二十年後,冥冥之中似有佛緣牽引,在無意中以極為喜愛詮釋的荷花媒介之下,心地蓮花邀請展的牽引,讓我非得排除萬難前往佛光山洽談,這難得巧合的機緣,是佛光山寶藏館的吸引力,也是師父誠懇熱情的邀約,在迢迢五個小時的路程中寄以美麗的期待。
基於二十年前模模糊糊的美好印象,即使旅途勞頓,也馬上在莊嚴的展場展開融洽的會談,且立即達成彼此都能滿意的共識,原本預定逗留一宿的,臨時決定下回再來細細體會這浩瀚的佛海奧秘,因為展期三月很快就將來到,必須儘快回去準備才能免於倉促。
但是,難得遠道來訪,師父還是請了隨車導覽帶我們繞著山頭一遊,而我還惦念著星雲大師的一筆字書法,之前在台北展出時無緣一睹風采,今日在佛光山美術館的展出豈可再次錯過?
因為眼睛看不見,一定要一筆完成。
這就是一筆字書法的由來,星雲大師罹患糖尿病後期,雖然視力模糊,依舊揮毫不輟,並藉「心眼」和「法眼」齊用,成就獨門「一筆字」書法絕學。一件作品,一蘸墨就要一揮而就,如果一筆寫不完,第二筆要下在哪裡,就不知道要從什麼地方開始了。在如此艱難情況下,仍然要奮筆揮毫,蘸墨疾書的大師,將書法義賣所得,全數捐給公益信託基金。
「無畏」、「度一切苦厄」、「不忘初心」、「以眾為我」等百福書法,如行雲流水,瀟灑自得且不帶一絲絲火氣,讓人如沐佛光,如臨春風。
出於善,出於慈悲興學,出於關懷社會的心,是大師用心書寫的本意,所以成就了「一筆字」普渡善心的緣份啊!
為我們詳細導覽的黃先生,不僅盡責的解說「一筆字」,更為我們娓娓道來「地宮珍寶」。
佛陀紀念館地宮,簡稱地宮,是一座正在興建中的偉大建築,基座廣大而呈四方形,象徵佛陀演說人間實相的「四聖諦」──苦、集、滅、道。前有八座樓閣式塔,象徵八正道,每座塔有七層,代表「七覺知」,中央主館約二十層樓高大佛,結跏跌坐,以慈眼視眾生。
其內除供奉佛牙舍利,並向廣大群眾徵集文物,典藏個人或家庭或大眾共同的記憶連結,以創造一個時代和數個時空的歷史,只要在生活中感動過我們的心靈,珍藏時代軌跡的物品或收藏,都可以向佛光山徵詢,參與這項人文資源的徵集,共同來寫出另類的歷史。
車子沿著山道緩緩而下,出了佛光山,正是黃昏時分,霞靄薄暮迤邐數里的美麗天空,為我們照亮山路,清淨的心靈,猶如這一片開闊無礙的空間,雖空靈卻又洋溢盈盈的滿足,自己雖然擁有的不多,卻常常感到滿足的幸福,譬如能睡個好覺,就感到幸福,能吃到對味的美食,也感到幸福,而今天的佛光山之行,能有這麼多的收穫,這些心靈的饗宴,又豈是一般的幸福可言?
佛光山之行,雖是緣於蓮花畫作的牽引,但冥冥之中,總是基於一種不可知的緣份,在二十年後的今天,深切體會真正的佛光山。佛海浩瀚,只能一點一滴慢慢的去探索,細細的去品味,默默的去學習,這大無私的精神,又豈是時日即可為之?總之,打開一扇窗,即是緣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