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良《金高粱》
一月中旬,應邀觀賞董振良紀錄片《金高粱》。《金高粱》側重現實,挖掘反省,與概念性的《閩戰之歌》,屬兩種類型的創作。
《金高粱》的情節安排,立體而緊密。向遊客兜售高粱酒的阿強一號,擁有酒牌的老闆介紹各種酒品,老人家飲酒聚餐,高粱從播種到收割,高粱酒在金門的歷史,陳水在、李炷烽兩任縣長的高粱酒「政策」,以及高粱酒成為金門人福利、卻也是貪婪淵藪的反省。各式敘述交叉,創造抒情、敘述、鄉愁以及反省的金門。
金酒創造百億餘元營收,人人皆知。酒廠榮耀金門,也是金門層峰人士亟於把手探進,撈權且撈錢的黑箱。配酒嘉惠居民,造成全民賣酒爭利,豬舍、馬槽、牛圈等,皆可申請酒牌,坐享高粱酒轉手利潤,荼毒純樸民風。
紀錄片中,老農守本分,勤農事,揮汗耕種,這是多數人懷念,卻再也回不了的金門。歌舞昇平與此並存,賣酒營利全島風行。護衛金門人生死的防空洞,時空遷異,竟爾成為酒牌大宗者的「酒窖」。高粱酒性本慷慨豪邁,而今卻爭端多、是非薄。
阿強一號載台商從機場到碼頭,幾分鐘車程,阿強一號出示文宣,介紹高粱酒,以及如何訂購,台商下車,搭船赴廈門,小三通所帶來的,竟只提供阿強一號有限的促銷時間。這是小三通徹底失敗的絃外之音。
特產店老闆介紹的各款紀念酒品中,多國家元首、地方首長紀念酒,而少民俗、文化、藝術等,金門高粱酒是全國酒精濃度最高的酒,卻還是君權、專權,影響最深刻的地方。又一個絃外之音。
里長廣播,呼籲居民趁人少時,趕緊來買酒,只見大人、小孩、男人、耕婦齊來會場。有雙手搬運、有騎三輪車來載、有開大貨車來運,金門人權勢的大小,從他們搬運多少酒、以何搬運,即可判知。再一個絃外之音。
藝術從業者必須擁有「反骨」性格,他們的腔調必不同官僚系統,否則,當局者,何以為鏡?這是董振良的勇敢。而自覺、自省,必須先於他的勇敢,才能擁有客觀敘述的高度,為一個社會現象把脈。
董振良的紀錄片多悲情,但他深知,反省為軸的紀錄片,卻不能扯喉嚨,高分貝罵人。里長廣播居民電話沒掛好,電話無法撥進、董振良調侃自己身為人子,卻遠不如陳水在、以及鄉親俚俗的談話,都讓人莞爾。
《金高粱》,是金門人的高粱,也是帶來黃金的高粱。人,只怕錢少,不怕錢多,但是,金門人該如何富起來?是鍍一層薄金,還是成為金品,這不單是地方首長、也是金門人共同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