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雅清別苑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677

正昏天黑地編撰「古風草堂講義」,多年未見的曉真突來電話,原來這幾年在大陸幾近退休的她,已悄悄回到台灣,興奮中問我何時有空見個面。當然要敘舊;但對一個邊在電腦前思維、操鍵,邊拿簡便早餐充食,告一段落後又轉到另間書房推敲五術、趁空檔起草該繳的文稿,甚連每日傍晚的運動時間,也淪為思索各種大相逕庭問題的人,「有空?」似乎已成奢侈品!無獨有偶,日前看到聯副報導高行健寫《一個人的聖經》時,孤處的態度豈僅是足不出戶而已;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怎能理解「靜思」的必要性呢?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去解釋無法解釋的問題,孤處更成為一種難得的機緣。這應該就是古來一些大師,在關鍵時刻都需要「閉關」的理由。看來「閉關」還真是一種福分,所以古來聖賢多寂寞。
利用睡前在床上瀏覽齊邦媛的《巨流河》,除了感動於那種對家國、友儕的壯闊幽微之史詩情愫外,印象深刻的莫如當時識者對於讀書之重視──跋山涉水逃難中、漫天彈雨空襲夜、強敵兵臨城下時,書!幾乎已成為當時識者的第二生命;國族命脈延續之所在。乃至來台後進入編譯館,星夜為選文而不惜冒大不韙的往事,此中之惜緣與使命感,對照於我幾近孤處編纂古風草堂講義的心情,豈僅是喜逢道友的感受而已,更多的是對生命希望的喜悅。
「為何不返鄉化育學子?這麼好的講義及構思。況啟蒙唯賴教育!」每次聽到這個問題,心動而彳亍,倒非還鄉需斷腸,而是……,就如那天對福成講的:「創意經濟之父John Howkins說創意經濟的城市,必須立基於兩個條件:首先就是宜居──舒適且利於孩子成長的環境,再來是國際化;但島鄉有嗎?連一間雅致的書店也沒有,更別奢想擁有福樓拜『狂吼的林蔭道』那種人文環境及生活機能……」
及至那天,似乎看到一線曙光:透過電子信,從美國哈佛大學再輾轉回島鄉大學,終與劉主任連繫上。「這個社區案近日即可提報,所有一切均以現代建築工藝、景觀美學規劃……」,「主任在歐洲念書,應當對歐洲鄉間那種閒散、綠茵、翠蔭的生活空間印象深刻,建議引進知名建商來規劃,……很多遊子均有返鄉之念;但想到那些醜陋不堪的水泥建築、欠缺人文的粗鄙環境,均打了退堂鼓,……」「這規劃案以綠建築概念來規劃,為了普世水準,建議引進知名建商如遠雄等來規劃……」
掛完電話,迫不及待告知福成、阿民、朝勇等人,話筒那端傳來興奮的聲音:「太好了,若如此,咱們一起返島鄉吧,你也可以效孔子返魯國講學……」,「那這個社區就叫做陽明別業!」「太俗了,不如叫雅清別苑!」「徒有樣品屋,其他的生活機能、民俗習氣仍停滯在上世紀水準,又有什麼用?」的確,系統的現代化人文綜合社區,才是宜居品味之居。就如同日前營造業唯一獲選納入MSCI股份的遠雄集團,在天津生態城的造鎮工程一樣:打造一個與環境共生、品牌永續的高品質綜合生活社區,才是至善之道。走筆至此,不禁想起那夜在電話中的話:「以優質的生活空間,吸引優質的外來住民,才有可能使封閉的島鄉邁向現代化的優質公民社會!」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