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談美食
印象中,金門的春節前後,出太陽的暖冬多於下雨的寒冬,碰到寒冬,就是要過年,我喜歡過年的氛圍,因為那能吃能玩,心情能放鬆,尤其能吃到一些具有年味的食物。
我是一個金門人,卻獨愛過年吃臘肉,我愛吃臘肉,但不太吃街上賣的,我寧願自己做,我做臘肉的功夫,習自岳父的湖南家傳,他只用鹽巴花椒蔗糖酒為醃漬佐料,他只取木屑松果花生殼橘皮等為煙燻材料,他做的臘肉,橘皮顏色,披掛在竹竿上曬太陽,那煙燻的香味四散,叫人垂涎,連住家鄰近的野貓都躲在竹竿下偷聞。
岳父是湖南人,做臘肉是為解鄉愁,我做臘肉,則是嘴饞。
但有幾年,我沒做臘肉了,主要是因為找不著煙燻的「鋸碎」(要細碎如沙的木屑,不是透薄的片皮。)。但今年實在思臘肉,決定破除萬難,再作馮婦。
首先託人從台灣買來「鋸碎」,而且要來檜木、柳安等不同材料(我想比較煙燻出來的味道有沒有差別),還特別尋找吃餿水的五花豬肉(比較不腥羶),又要了一個53加侖的大鐵桶(與親友用盡力氣鑿開上下蓋,當作燻筒);找來醃漬用的土甕;備齊各種穿繩、鑽子、臉盆、鼎、花椒、粗鹽、蔗糖、高粱酒等萬物備齊,挑了一個黃道吉日,動手展功夫。
經過醃漬五天、晾乾一天、煙燻一天、曝曬一天,紅豔豔亮燦燦的臘肉終於問世了。我到菜市場買來本地的紅膜蒜苗,清洗後,剖十字劃開,再切成五公分長短,下鍋熱炒,待切片的臘肉油脂泌出後,香味隨即穿透牆壁,吃起來,辣香十足,連吃好幾碗飯,都捨不得放下筷子。
我是一個金門人,過年時,不急非吃到不可的在地傳統美食,反而一頭栽進這湖南臘味。其實,金門也不是沒有好吃的地方美食,只是感覺「代表性」不夠明顯,招牌不夠響亮,一些地方佳餚,大餐廳誤認它出身不夠高貴,少願意端上桌,因此我們一直缺乏可朗朗上口的地方美食。
為何如此?好像我們的飲食文化中缺乏一份「自信」, 不敢讓村姑的純真競鬥艷麗的富家千金,其實誰都了解,美來自「自己是唯一」的堅持,敢表現就是美,飲食何嘗不是如此,我常在想我們的菜館如果能夠大方的秀出一整桌的「金門菜」,必然能夠廣招來客,叫人念念不忘。
我喜歡金門一些小餐館的家常菜,他們的刀工不是特別講究,也不甚尚排盤,但食料新鮮,味道甜美,而且二百元就一大盤,俗擱有局,像「小明」的炒麵、黑胡椒排骨、筍醋魚片、磨菇荸薺湯;「集成」的鍋貼、滷肉凍、刀削麵、酸辣湯;「全福樓」的蚵ㄚ煎、排骨芋、金針土豆豬腸;「記德」的炸里肌、蚵ㄚ拌麵,都是我愛吃的。我真想有一天集合這些傳統菜,輔以雞腱、魚蝦盤、八角碗裝盛,擺在粗樸大方的八仙桌上,邀集三五好友品嚐十年以上的老高粱,那樣的一齣古早戲,一定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