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鄉訊人物聚餐有感
○八年初夏,鄉訊人物初聚,地點擇在新莊大宅院餐廳,我們一家三口,欣然赴會。參加多回聚餐,每在會場看見鄉親,總想到金門因為戰爭,引發的移民潮,如今,金門人散落台灣,人數多過在地居民數倍。一月二十三日,縣長李沃士抽空與會,望著百名鄉親不禁感慨,金門多數的優秀人才,卻無法為金門所用,但是,金門無法適當開闢機會與資源,俾使優秀人才回籠嗎?
散居各地的金門人,成就高低不等,但是一到現場,這些成就卻非區分尊卑高下的社會階級,而是鄉親的光榮,鄉訊版主筆楊樹清挖掘不為人知的事蹟,透過文字傳頌;有時候,素有成就的學者、名人,大家耳熟能詳,卻不知正是同鄉。
董振良的《金高粱》紀錄片,對金門的官僚頗有反省,但官僚的僵硬死板、趾高氣揚,卻未必是每一個從政者的質地,反倒是,身在官僚而能擺脫官僚氣息,正可看出從政者的修養。
蔡國強的碉堡藝術館創造金門話題,為戰地增加涵養與再造的機會,至今仍在發酵。我應蔡國強工作團隊邀請,參加碉堡藝術館開幕,舞台上少了板凳,供來賓小歇,時任縣長的李炷烽快速走下講台,搬板凳。一縣之尊,卻在眾目睽睽之下,暫作工友。三采文化老闆張輝明,營業額大,堂堂進入台灣十大出版社,但在中和餐聚,卻看見他,手持鄉訊人物報導,逐張逐張地貼。一月二十三日聚餐,李沃士縣長來去匆匆,我心想,還沒換過名片,走到大門,叫了聲李縣長。縣長聞聲止步。
楊永斌貴為雲林科技大學校長,獲頒各種國際榮譽,鄉親敬酒,卻見他羞赧微笑,毫無驕氣。薛承泰是首位入閣的縣籍官員,身在朝堂之上,手握權柄,卻不忘鄉親心願,表示一定要讓金門大橋動起來。藝術大師李錫奇念念不忘,金門要有人文、要有藝術。每回在聚餐上,遇見《金門日報》黃雅芬社長,她的問候,總快過我的招呼。我不熟金門跟公家事務,電洽李廣榮、周祥敏等,也都獲得詳實的幫助。
金門,需要更多有成就、且兼具修養的人,這或可讓「金高粱」,脫掉它的「金」,重回純樸容貌。
這一天我報到時,權充接待的陳姓美麗女郎問我,聽說你怕狗啊?雖不知她是鄉親或者不是,她這一問,我就知道她關心金門,是《金門日報》的讀者,讀過我的返鄉路難一文。
許久以前,文化局長李錫隆因公來台,聯經出版社林載爵作東,我跟楊樹清作陪,席後,我跟楊樹清說,跟同鄉吃飯飲酒,滋味特別不同。這滋味,是豪情、是鄉愁,也是心的方向。
鄉訊餐聚,看似吃喝說話,卻是一種匯聚。它即將成為正式運作的法人團體,它未必不能成為一個人才庫,它或將成為一股力量。
而我們都知道,它心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