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海門」門額談起
金門號稱「文化立縣」,翻開金門人的歷史,金門人大可驕傲的宣告世人,僅就正史的記載中,早在唐‧德宗貞元廿年(西元804年),便有陳淵來金牧馬,開發的歷史,比起台灣那個大離島更早,文化的積蘊當然更是豐厚,更有學者認為:金門是「閩南文化的基因庫」。
然而,當我們面對所謂「文化史蹟」的同時,真的是如此嗎?
2008年11月,位居東半島的田浦正進行著「鄉村整建」的工程,當工程人員敲除近代軍方所建的軍事圍牆,沒想到出現在眼前的竟是迥異於現代工法的城牆,一段可能是六百多年前「田浦巡檢司」的舊城牆!
此外,在敲下的雜亂石塊土方中,出現了一塊不起眼的石頭,上頭清晰刻著「鎮海門」三個大字,那望著六百年來,在田浦西門進出的軍旅、居民的門額,終於現身了!即便如此,怪手依舊隆隆作響,準備將這些當成級配,攪拌一些混凝土,混和著一些明代的古城石,回填在那新設計的,看來嶄新的擋土牆與古城牆之間。
讓我們將目光重新回望,那六百年前的小村落裡吧!
重新回到那田浦溪口的那座小島,這裡扼守著田浦溪的入海口。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興來金建置守禦千戶所(即今金門城),同時在烈嶼、峰上、官澳、陳坑及田浦,興築了五處巡檢司。
當時的田浦,大概就像今日島西的建功嶼一樣,扼守著田浦溪口。漲潮時,水會漫去島上大部分的土地,於是工人從鄰近的海濱,運來了一塊又一塊的大石,在島的四周砌起一道高牆,在高牆內填入新土,使得小島成了地勢較高的地點。
工人緊接著在島的四周築起城牆,在築城的過程中,負責指揮、監工的將軍,望著每日東面大海升起的日輪,西面大海的陣陣海濤,心中早已想好了新城門的名字了!東門就稱之為「鎮日門」吧!將軍心裡這麼想著。那麼,西門呢?此刻一陣巨浪拍打著岸邊的巨石,那聲響就像千軍萬馬,正從海上攻打著城池,將軍額上冒出冷汗,倏地拿起筆在案前凌亂的紙張堆裡,靜靜地在紙上,題下了三個大字─「鎮海門」。
從此之後「浦城海日」,成了金門文化歷史脈絡裡,重要的場景,與仙陰瀑布、洗馬湖光……等,名列「浯洲古八景」。
時間歷經明代、清代,每日太陽依舊從鎮日門的方向升起,居民依舊在城裡靜靜的諦聽-數百年來,那海濤拍岸的聲響。一直到了近代,新的部隊進駐金門,他們選擇了此地作為軍事陣地,為了取得龐大軍事人口的水源,全島正大規模的進行著水庫、埤塘濬深的工程,於是他們截斷了田浦溪,成了今日所見的田浦水庫,這麼一來,田浦溪不再由這裏出海了,居民也不需等退潮,才能由南門出城至大地一帶了,原本的水路逐漸淤積,小島也與周遭的陸地相連。原本寓意水邊之地的「田浦」,也成了與陸地相連的「田埔」。
田浦「鎮海門」的例子,並非單獨存在,近年因排雷、工程等因素而出土的文物,除少數獲得正視外,大多面臨草率、粗暴的對待,當高喊「大力建設」、「文化觀光」的同時,也請正視文化史蹟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