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庚寅‧吳‧浯

發布日期:
作者: 吳鼎仁。
點閱率:1,429

鳳曆春回,又是一年開新正,太歲在「上章攝提格」,庚寅-庚晴春乍暖;寅出日偏長。木星即歲星,亦稱「太歲」,十二歲一周天(繞太陽一周十二年)。龍躔肇歲,鳳紀書元,古人以其經行之躔次紀年,如庚「上章」;寅「攝提格」,歲在上章攝提格曰庚寅。惟爾雅、史記二書所載稍有異同,我偶而喜沿用爾雅作紀年於書畫款題上。
庚寅(光緒十六年1890)晉江吳魯,春闈中試狀元及第,距今正好120年整。吳魯(1845-1912)字肅堂,晉江人,少時家貧,曾輟學為店徒,後從其師勸,力學苦讀。舉拔萃科,進京朝考,授七品小京官,取內閣儲存各科狀元卷臨摹。光緒大婚並親政,開恩科錄取進士326名,吳魯大魁天下,例授翰林院修撰,奉派陜西鄉試副考官,提督安徽學政,署吉林提學使。王國璠《台灣鄉土文物淺說》:吳魯出生於雲林縣他里霧瓜寮(今斗南),後回晉江讀書。在其墓志或其他記載,僅提及魯三度遊台講學,與磚橋吳氏善,亦遊於板橋林家,無法證其生於台灣。其子吳鍾善且充林本源西席有年。彰化二林鎮北平里,洪宗珍宅大廳有書於四木屏吳魯行草,書有二王法。金門亦有數幅吳魯書法作品真蹟,極為珍貴。
我家家譜記載: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下吳鄉(霞浯)梁仔橋居住,明萬曆間,十世祖成基公分派十九都安岐鄉開基。去年元宵十五,我率安岐吳氏宗親一行二十人赴晉江霞浯首次尋根,找不到梁仔橋(或娘仔橋),當地又無可靠祖譜字云來銜接,所以還是不確定祖地故土。霞浯宗親曾組團來參加金門吳氏大宗祠奠安慶典,隨行畫家吳樹林在宗祠前後佈展「閩南風情畫」百米長卷。樹林宗長福建師大美術系畢業,為知名畫家,現場他作畫我題字,合作愉快。他在晉江電視台「咱厝咱人」欄目錄製「閩南說四句」,去年元宵夜邀我到電視台攝影棚錄影,我上場說了四句吟了詩、畫水墨、作對子寫了書法、還吹了簫。他們都笑我吃老學吹簫,現學現賣,還好獻醜在晉江故鄉,五技而窮。一一順利錄製,惟用閩南語吟詩NG數次,講了大半輩子閩南語,也學了南管的聲、調、腔、韻,讀起詩來竟還如此拗牙結舌,晉江母語聽起來也特別吃力,四百年的鄉愁,惟留陌生與隔閡。
尋根之旅順道去泉州晉謁吳氏大宗祠,大廳懸掛吳魯、吳鍾善父子照片。「狀元宰相」匾是紀念宋狀元吳潛(寧宗嘉定丁丑科),為參知政事,進封許國公。因忤逆賈似道,謫建昌軍,改徙潮州,暴卒於循州(廣東惠陽),一說賈似道指派劉宗申暗中投毒謀害。明泉州進士吳龍徵曾官東觀侍讀、西台御史,其四進大厝故居曰「東觀台西」。光緒間,吳魯狀元倡建泉州府吳氏合族大宗祠,龍徵後裔遂獻前三進改成宗祠,第四進保留「東觀台西」故居,其北臨涂門街。考我閩南吳姓三大派源:○一吳仁祿唐開成進士,河南光州固始人,官國子博士,遷戶部大司徒,因避廣明之亂,徙居惠安大吳,千餘年傳四十世,蕃盛於閩南和台、浙、粵、蜀、贛、遼寧等省,及東南亞諸國,子孫數百萬。○二吳祭,字孝先,河南光州汝擰府人,唐僖宗間兄弟六人隨王審之入閩。居建寧,後分福州、侯官、泉州、興化等地。吳祭官王部屯田員外郎、平章政事兼觀察使。葬在連江裏鼇峰,其後裔分晉江黃龍、磁灶、同安等地。○三吳潛狀元字垂憲,號履齊,曾為福建按撫使。宋理宗時為右丞相兼樞密史,開慶元年為左丞相兼樞密史。子孫居黃龍、磁灶、浦邊、東吳。潛六世孫瑞公,官禮部尚書,明代初期徙居南安上浯(今霞浯東側),萬曆間倭寇入侵,遷居霞浯,號浯江,今屬新店鎮霞浯村。
泉州有浯江,天后宮位於市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二年(1196),前有順濟橋,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古時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啟航下南洋,今泉州鯉城區新華橋頭稱浯江路。晉水自西向東,與筍江、浯江(即筍浯溪)形成「玉帶環腰」之勢。晉江,發源于戴雲山脈,至晉江縣入海。宋元明時,泉州港是中國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海上絲路的起點,與亞歷山大港齊名於世。清以來,晉江泥沙淤淺泉州港,昔時風華不再。
霞浯有二處:晉江霞浯、新店霞浯,皆為吳氏入閩祖地,泉州府有十三大處姓吳,堪稱泉南第一大姓。金門稱浯島有浯江,先人大致來自泉郡,以祖源之地名為金門之名,是遠懷祖德。浯江,是金門永遠的象徵,今成加蓋的臭水溝,暗無天日。古時浯江溪與董林溪匯流入海,船舶可由海口直入東洲,金門無大山大水,滄海桑田加上水泥的迫害,唯一的浯江就這樣被閹了嗎?大運河都可以開鑿,一條小小浯江無法整治?何時重整浯江流域,重建浯江水文命脈?遙想秦淮風月,畫舫酒旗游,恨悠悠,思悠悠,不見浯江江水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