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處是吾鄉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河山變色,超過百萬的外省人士隨政府遷到臺灣。當時,有少部分軍人在金門退伍定居,他們分散各地,幸運者後來成家,繁衍下一代,有些人則自始至終孑然一身。
在我們村莊也有好幾位是隨軍退伍的外省老兵,村人都以其姓氏相稱,有的叫老何、或老田、老盧。小時候,我們對他們瞭解不多;稍長,懂得跟他們閒話家常,才比較瞭解他們的人生滄桑與生活鬱悶。我曾問他們為何選擇在此定居?有人說:「金門離大陸比較近,反攻大陸可以早點回家。」對於這樣的回答,我一直以為只是在唬弄我,但此話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當一個人心底充滿濃烈的鄉愁,光棍一個,對戰爭何懼之有。多年來,他們不都在盼望「反攻號角」早日響起,好回老家見爹娘?
兩岸開放探親後,有人返鄉,去而復返,問他們老家可好,他們說:「還是住在金門比較好」,神情淡然,令人感覺這是出自肺腑之言。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湖北黃岡),同在朝為官的朋友王鞏被牽連,放逐到更南方的賓州(廣西賓陽),歌女柔奴一路相隨,嘗盡艱辛。三年後,王鞏北歸,蘇東坡問柔奴:「廣南風土,應是不好?」,柔奴回答:「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東坡因而佩服不已,作詞(定風波)讚之:「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教分付點酥娘。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國人一向認為落葉歸根,返鄉養老乃是人生圓滿結局,但從一些直把他鄉當故鄉的外省老兵身上,人們又看到另一番景象。是怎樣的心理轉折,讓他們樂意在此安身終老?後來,我慢慢瞭解到,他們有的是回老家後見人事全非;家鄉,已非當年的樣貌,有的或許親人猶在,但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卻不見得會比在金門與本地人相處來得自在。
金門是一個頗能接納外來者的社會。早年,這些外省老兵退伍,大多兩袖清風,卻不難在此地找到棲身之處,其住屋有的甚至是免費借住,逢年過節,鄰居不會忘記分送年糕紅粿。人家辦喜事,村裡不作興發送喜帖,但宴請一視同仁,會招呼他們一塊喝喜酒,當他們心情不佳,酒醉失態,村人也能包涵。在語言上,他們與本地的老一輩雖有隔閡,但久而久之,彼此溝通並無大礙。
有一些人則已習慣這裡悠閒的生活步調,把這裡當成世外桃源。從前回金門服務時,營區旁有一民舍,是一老榮民所自建,原以為他是光棍一個,後來與他聊天才知道他太太是金門人,與子女長年住在臺灣,他則是維持在軍中的習慣,每三個月回臺「休假」一趟,與家人會面。
隨遇而安或許不太困難,但一個人在歷經滄桑後,最後能以怡然的心境,接納並深愛原本格格不入的土地,這應是把他鄉當故鄉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