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浮想
這個時代是一個網路資訊極端爆炸的時代,什麼資料,無論何時,只要「彈指」之間,頃刻間便可取得。這樣的情形,也衍生了許多特殊的網路現象,令人憂心。例如:學生作作業,有了網路,找資料變成只要「談笑飛舞十指間」,輕鬆寫意,稍後更只要變身「剪貼手」,一篇大作即可完成,而且天衣無縫,幾乎無人能夠識辨。那需要像從前找資料,還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翻東揀西,手忙腳亂一番,找完之後又必須發揮「文抄公」的本事,才能交差了事。
諸如此類的現象,引發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憂慮、甚至撻伐,認為長此以往,對孩子為學功底的養成,乃至人格教育的塑造,都是不好、不正面的影響。
當然,這個說法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不過我個人倒是比較好奇,網路上的資訊,絕對不可能憑空出現,一定也是有一群有「為」之士在「創造」這些資訊,那麼這些資訊的「創造者」,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以前作作業的學生,他們必須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煞費苦心的努力追尋資訊,然後再「動手動腳」殫精思慮的把辛苦所得,分門別類的po上網去,最後分享給大眾。
這樣的舉動,是不是也可以算是一種創造?如果可以算是的話!那麼網路的世界所帶來的衝擊影響,其實只是「媒介」,或者說是「工具」的改變。「找」資料的動作,與「拼」湊結構的思維,依然沒有消失。那麼這樣的改變,為何帶來人心的不安,以及對未來心中無底的憂慮?
其實,人常會被動的被「工具」或「媒介」制約,當習於所習慣的一切時,自然是感到相當的舒心與自得,這時無論做什麼都是順手與愉悅;相反的,當新的「東西」出現後,彼此不熟悉,雙方的磨合就難免左支右絀,而心生畏懼,當愈害怕就愈不想面對的情緒浮現時,人就會愈怯退,是故人與「工具」,或與「媒介」,就成為兩條平行線,老死不相往復,那彼此的緣分豈能接得上線。在網路的新世界,其實可以用「玩」的態度,好好享受這調皮的新工具,玩久了之後,彼此就會像老朋友一樣,教你不玩都不行。這樣是不是也不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