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可以教什麼
「快去讀書!」聽在孩子與爸媽耳裡,有兩極反應,一是很煩,一是很氣,孩子煩爸媽嘮叨,爸媽氣孩子蹉跎,但等孩子當了爸媽,也是用同樣的話來喊他的下一代,於是形成一代傳一代的「家訓」,確實在金門,這句話很傳統。
「快去讀書」,到底讀什麼書呢?當然是指「教科書」、「參考書」,這些書都很難讀,都很沒有趣味,學生從幼稚園到高中,都要讀得死去活來,越讀越不快樂,因為它會產生出分數,然後把學生分出「好學生」與「壞學生」。
老實講,好壞學生不是靠「分數」來分的,考高分不是人人都很行的,除了天資,還有經濟條件,有沒有去補習,也許也要碰到會教的好老師,這更是得分之鑰。
這幾年,金門的教育已與台灣同步,教育投資甚大,校舍建築、機器設備,無不翻新,許多老師也來自台灣,教材也跟台灣同版本,可以說已經跟上台灣的水準。
但我們靜下心來檢討,我們的教育品牌作出來沒有?前幾天我讀《天下雜誌》2010年2月的《培養未來夢想家》教育特刊,讀完所有的文章,心理有些感動,有些悸動,有些悵惘,略微介紹幾個意念:
「未來學校」:這是微軟公司在台灣許多中小學推動的一種教育模式,它不是蓋一所硬體學校,而是指「教室無所不在」,學童帶著電子書上課,隨時隨地可上網查資料,這是以數位科技改變傳統的上講下聽,上寫下抄的教學模式。
「專題式引導教學」:這是以「行動化的學習」取代「傳統問答式教學」,讓學童尋找生活中有趣的題材,讓學童發覺自己成長地方的故事,讓學童培養觀察、探索、推理、合作、討論、發表的能力,讓學童應用資訊能力培養人文的關懷。
這兩種教學模式都是我羨慕的,它所映射出來的概念是「老師必須經過專業訓練,隨時能改變教學方式。」、「學習不再侷限於教室」、「教育者必須擁有新科技能力」,這也是我擔任教職以來一直的信念。
記得民國76年,我在城中當國文教師,就曾跟同事王振漢、王先正、黃逸歆老師帶領學生做過「金門的童玩」、「金門的兒童歌謠」、「金門的金銀紙」、「金門的古蹟」等「專題式引導教學」,那時我們帶著一群學生加以編組、分配工作、採訪錄音、撰寫文稿、實物製作、發表報告,可說等同今天台南三所國小的教學模式,那時以鄉野為教室、以鄉長為老師、以逐字稿為作業、以發表代替耳聽,整過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壓力,充滿笑聲,且十分有成就感。
當然,我不是說那種模式可代表一切的學習,只是我認為訓練學生自己去挑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主題,引導學生思考推理,讓學生負責任會批判,興趣洋洋想主動學習,這樣心態的建立,比分數更有價值。
時至今日,電腦科技十分方便,金門各校資訊化設備更讓我們驕傲自負,如果我們能充分應用數位科技在教學上,教學一定更有吸引力,學生一定更有興趣。記得民國89年至95年,我在城中教國文與綜合,就樂於應用電腦科技,那時上課學生要吵都沒有機會,因為我把他們的眼睛都黏到螢幕上,一段電腦畫面,一段口說或追問,讓學生忙不過來,一堂課很快就過去,直到今天,我還是很傾向照片影片穿插的演說模式,總感覺電腦真好用。
天下父母,都盼望孩子像海綿,吸飽沉甸甸的水,讓青春不荒疏,讓學問大躍進;天下的老師都期許自己能「成為靈魂的工程師,教孩子尋找意義。」(曾志朗語);天下的孩子都希望能夠擁有第二次機會,不要一張考卷就分出好壞學生。
那,我們就來想一些還有什麼可以教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