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興金﹐五百年興廈─欣逢金門建縣九十五週年謹獻金廈雙興愚見
「五百年興金,五百年興廈」是先民語重心長,勉勵浯鄉子弟不可自高自大,更不可輕易失志,充滿閃爍智光,氣度恢宏,鼓舞遇挫不餒,自強不息的俗語話,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五十年風水輪流轉」、「有時星光,有時月光」、「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是一樣的意涵,只要我努力不懈,不可能都是別人好運,「狗屎運」(最低等的好運)總有一天會讓我碰上,不信你等著瞧。先民將金門與廈門這兩座分別譽為「貴」與「富」的閩南小島,作為引喻的主角,實在是意義深遠,金廈地理位置雖近鄰,但各有優劣條件,兩島的興衰隆替,不必一一逐項對等細評,自古「兄弟登山」必須各自努力。至於誰先興,誰後興,或者你興我不興,我興你不興,都不重要,能夠「雙興」、「雙贏」才是兩地島民的福報。
金門自古即譽為仙山,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據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一五六八年),先賢國子監助教洪受所著「滄海紀遺」記載,金門山勢龍脈有謂「起自仙人旗,歷排頭、嘉禾、烈嶼而過金門;或云由澳頭而過古龍頭;一說自秀山發脈,歷鴻漸山、小嶝、角嶼而過青嶼。」應係「天弧天角,龍躍渡江」之兆。宋理學大家朱熹曾觀鴻漸山勢已東傾,不禁出言:「鴻漸腦已渡江矣。」不論金門龍脈來自何向,都無損於這座擁有高文化水平與優質子民,「貴島、佛地」雍容尊崇的地位。緣於自始即鍾山川之靈秀,沐東江之恩波。明洪武江夏侯以「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建金門千戶所所城時讖曰:「帝典王猷,海外傳一肩行李;龍棲鳳閣,空中起百代文章。」現今金門子弟何能妄自菲薄。
晉時,中原動亂,相傳有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難民逃閩入居,惜未留有墾拓營生的蛛跡。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兼福建都團練觀察使柳冕(浦州河東人,父兄皆文史兼長,貞元六年以吏部郎中攝太常博士,後出為婺州(浙江金華)刺史,十三年轉福州刺史充福建觀察使,贈工部尚書),以閩地昔為南朝牧區,奏設萬安監於泉州,置五個牧區,金門其一,由牧馬監陳淵率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等十二姓入牧,這是浯洲史載的正式墾拓的紀錄。(舊唐書列傳九十九,新唐書列傳五十七)迄今已有一千二百零七年的悠久歷史。
金門與廈門一水之隔,肉眼可見,雞犬相聞、海域相共,漁作相伴,唇齒相依,密不可分。宋代以來同屬同安縣綏德鄉,金門為翔風里之十五都(大嶝保)、十六都(小嶝保)、十七都(劉浦保、陽田保、汶沙保)、十八都(倉湖保、瓊山保)、十九都(後浦保、古賢保、古湖保)、二十都(烈嶼保)。廈門為綏德鄉嘉禾里之二十一至二十四都。前有「五緣同」之說,現已增為「七緣同」,即地緣近、血緣親、文緣通、史緣久、俗緣同、神緣合、商緣好。開放後兩岸結親者日增,應是「姻緣濃」。此「八緣同」之象,已普獲文史工作者的共鳴與認同,想分也分不開、想離也離不掉、想斷也斷不了。畢竟,我們都有著家人之親、手足之愛、兄弟之情。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島居者始輸納戶鈔(建籍課稅)。熙豐間(神宗熙寧、元豐,公元一○六八至一○八五年)始立都圖。寧宗嘉定十年(公元一二一七年),泉州知府真德秀(福建浦城人,字景元,後改為景希,寧宗慶元五年(公元一一九九年)登進士,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直學士院,理宗紹定五年(公元一二三二年)進徽猷閣知泉州府、戶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知貢舉,拜參知政事、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贈銀青光祿大夫)巡海濱,屯要害,嘗經略料羅戰船。度宗咸淳間(公元一二六五至一二七四年)復稅弓丈量田畝,給養馬。
元,成宗大德元年(公元一二九七年)始建鹽場,順帝至正六年(公元一三四六年)置管勾司,後改為司令司。
明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設踏石司,二十五年改為鹽課司。二十年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及峰上、陳坑、田浦、官澳四巡檢司,二十一年江夏侯周德興建金門所城。奠「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萬年根基,造就「海濱鄒魯」令譽。首次出現「金門」之名。
明末,鄭芝龍橫行閩海,金廈亦在掠奪之內,降清後鄭延平揭大義,糾熱血遺民,據金廈建反清復明雄師。清廷視為大患,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下令沿海居民遷界,康熙二年雷厲風行,三年清兵佔據金廈,焚屋毀城,悉驅島民移徒內陸三十里,一夕成空島,形同廢墟。數百年先民史蹟文物鮮有留存,應與遷界有關。
康熙十九年,清兵入島,置金門鎮總兵官,首任總兵為漳州人陳龍,二十一年,陳龍以原署地人口不足,特由金門所城的金門城北門,遷至後浦原明萬曆二十九年辛丑科會元許獬故居「叢青軒」,即現在的「總兵署」。二十二年,島上已安定,原遷內地者,陸續返回故土。
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置浯州鹽場大使,十二年,移同安縣丞駐金門主理牧民事宜。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一七六六年),縣丞移灌口,改由安海通判接駐,四十一年通判移馬巷,四十五年復置縣丞。直至民國肇建,廢清制,裁縣丞,隸思明縣。
道光間,鴉片戰爭後,開放五口通商,廈門以港深,內陸腹地大,闢為商港,從此,廈門得商機之利,發展一日千里,「富島」之勢漸成。
民國三年縣丞裁廢後,由思明縣派員駐金治事,思明縣竟僅派職位低微之所謂「分治員」,於是政務紛馳,盜賊起,島民苦不堪言,引發海內外鄉親之憤慨,地方士紳林乃斌(東門人,庠生)等首先發難,聯名向福建護理民政長劉次源(即省長)呈請設縣,批核「緩議」,後任民政長汪聲玲據林乃斌等原呈召集內務、財政等司徵集意見,僉表贊同,惟汪適辭職獲准,致未執行。
新加坡金門會館總理黃安基(後浦頭人)、陳芳歲(湖前人)呼應島內行動,聯合一百二十三號金門僑商向國務總理暨內務部總長呈請設縣。呈文開門見山指出:「竊商等隸籍金門,經商海外,桑梓休戚,既各關懷,身家安危,尤深念」。「蒙前南路觀察使高莊凱,察勘情形,為民請命,敦請改設簡縣,而閩省長劉次源,不恤民瘼,批飭緩辦」。「自金門縣丞撤後,竟由思明縣知事派一科員到金視事。僉以金門縣丞,係由閩省長委任,今以縣知事派科員,以臨民上,位權微末萬難撫馭一方。閩省長官,如以金門地方為無足輕重,無庸特設專官,則亦已耳,似此弁髦政治,草芥人民,亦復成何事體」。「夫金門一海國也,孤懸海島,絕險天然,腹地要衝,南洋孔道。水陸轄地,凡四百餘里,東臨大海,遠控台澎,北枕長江,近接晉惠,西有大嶝、小嶝,屏藩要口,南有烏沙烈嶼,扼守中權,西北與南安之洞淗,蓮河接續,西南與同安之馬巷毗連,港澳四通,島嶼相錯,向為盜賊出沒之區,陸海兩防,較廈門尤關重要,古稱金廈兩島,足抗天下全師者,以其險要故也」。「夫金廈兩島,固同為閩南重鎮者也,地方既同,治理自宜一律,今何以廈門官廳林立,金門一官不留,豈金門人民獨非國民份子,而可以棄之如遺乎」。
陳情案先由內務部咨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就近觀察評估查核結果,六月,內務部呈大總統文是這樣下的結論:「證以幅員、人口、風俗、賦稅各端,增設縣治,自是切要之圖。擬准其按照金門島原有區域置縣,定名金門縣,歸廈門道管轄,以裨治理,而固國防。如蒙俯允,再由部行知該省派員前往設治」。大總統於民國三年七月十一日批令:「准如所擬辦理」。許世英立即遴委分發知事(分發知事即候用知事)左樹前來籌辦。左知事與林乃斌於民國二年即相識相交,並助向許世英陳情,今日奉命籌辦,在地方全力配合下,自是順利快速完成。許世英呈大總統文中指出:「嗣據該分發知事詳報,於民國四年一月一日完全成立前來,世英詳加查核,並經電飭廈門道尹汪守珍親往視察」,「案經該分發知事妥慎規劃,次第設施,尚屬有條不紊。惟該地接近台澎,形勢扼要,事務亦較繁雜,擬請允准定為二等縣缺」。「奉批令:呈悉,所陳籌辦各節,交內務、財政、教育、司法、農商、交通各部查照。至請將金門定為二等縣缺之處,並由內務、財政核覆」。
內務、財政兩部奉令會核金門定為二等縣案,經呈報大總統的結論是「該巡按使所請定為二等縣缺一節,覆加查核,該縣甫經設治,為經營地方起見,自應寬籌政費,證以形勢,參之財賦,亦屬相宜,擬即准如原擬,按照福建省二等縣缺經費開支,籍便措施」。奉大總統四月九日批令:「准如所擬辦哩,即由各該部轉行該省巡按使遵照,此批」。
至此,建縣案總算大功告成,正式塵埃落定,歷時雖僅前後二年,過程也沒有驚濤駭浪,或是阻力重重,但總也關卡無數,在當時主政者對偏遠的金門印象不深,所知不多,可能都是一片空白的狀況,一個無心的意見,都足以使全案大逆轉,真要感謝海內外的鄉賢理直氣壯,剴切剖析設縣的必要,加上巡按使出奇的熱心,內務、財政等部的鼎力支持,使能順利通過審查,輕騎過關,達成建縣宏願。到民國百年的前夕,已屆九十五週年,這個重要的里程,近年好像沒有人記起,也沒有人談及,但卻不能輕易忘記。作為金門子民,有必要讓更多的鄉親瞭解建縣歷程的艱辛與建縣成功的不易。
金門這小而美、小而精的海島,一向是工作的條件不夠,生活的資源短少,但先民篳路藍縷,斬荊披棘,變荒漠為樂土,費多少心血,歷多少艱辛,受多少霜寒雪凍,忍多少飢餐露宿,不知苦,不知累,為生計、為家園,為安居、為聚福,為子弟的寸進有成,為孫曾寵耀門庭,除打拚,還是打拚,不歇不休,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在牧馬侯「恩主公」陳淵入墾浯島後一百八十九年的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九九二年),陽翟的陳 綱高中壬辰科進士,二十年後的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一二年)陳綱之弟陳統再登壬子科金榜,之後陳棫、陳昌侯、陳良才及陳槱先後在仁宗朝、徽宗朝、寧宗朝高中,浯洲子弟已在一千多年前就揚眉南宮。陳綱之父元愷曾任絳縣及龔邱令,另陳洪濟也在宋初任同安令。陳綱又是同安首中進士者。
入明,金門更文風鼎盛,登進士第者高達二十八人,另有武進士三人,以翔風里一邑之地,中式人數之多,堪傲視士林,名滿遐邇,其中萬曆十七年(公元一五八九年)己丑科更五人聯登(平林蔡獻臣、蔡懋賢、浦邊蔣孟育、陽翟陳基虞、西黃黃華秀)譽為「五桂聯芳」。嘉靖乙丑科,萬曆丙戍科,乙未科,丙辰科,崇禎庚辰科均連中二人,且有父子進士、兄弟進士、叔侄進士、會元(會試首名)傳臚(殿試二甲一名)、探花宰相。開台進士鄭用錫,開澎進士蔡廷蘭亦是浯邑俊秀。歷朝進士計宋六人,明二十八人,武進士三人,清進士六人,總計四十三人。舉人明九十六人,清四十二人,武舉人十七人。武將提督明一人,清四人,總兵明五人,清九人,副將十五人,素有「九里三提督,一榜五進士」美譽。
先賢屢膺朝廷重寄,展現棟樑之材,非僅「傳一肩行李」,且正「起百代文章」。官居一品,身列廟堂者為明崇禎東閣大學士,探花宰相林釬,永曆太子太師忠振伯,中軍提督洪旭;二品為明太常寺卿,南京通政使張苗、雲南左布政蔡守愚,廣東左布政劉行義,賜尚方寶劍節制五省,總督雲貴湖廣軍務,貴州巡撫蔡復一,兵部尚書盧若騰;三品為宋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運使,開同進士陳綱,明浙江按察使蔡貴易、湖廣按察使,賜里名瓊林蔡獻臣,南京吏部侍郎蔣孟育,兵官兼理刑官事務蔡政,吏官兼理戶官事務洪磊;四品有兩浙運鹽使司同知顏辟雍,山東布政司參議張定,松江知府黃偉,臨安知府蔡煥,太平知府林可棟,廉州知府陳健,台州知府蔡宗德,國子監助教九江同知李明忠,大同巡撫張廷拱,廣西副使張朝綱,廣東都指揮使陳基虞,湖廣布政司參議蘇寅賓,南?巡撫張朝縱,杭州錢塘三尹許鴻岡。五品以下無詳計。武將方面除中提督洪旭外,為清福建陸路提督,署江南提督加參贊大臣蔡攀龍,廣東水師提督李光顯,浙江提督邱良功,廣東水師提督吳建勳。總兵為明昭毅將軍,正總兵都督僉事盧若驤,正總兵都督僉事盧恩,澎湖鎮總兵顏望忠,台灣鎮總兵翁峻高,樓船鎮轉右衝鎮總兵林習山,水師副提督周全斌,南贛總兵晉左都督許盛,海壇總兵翁雲,雷瓊鎮總兵李耀光,南陽總兵邱聯恩,蘇松總兵署江南提督楊華,蘇松總兵陳光求,揚州總兵文應舉,另尚有考馬巷志補列的楊恩。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