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嶝看金門
從金門看小嶝,從小嶝看金門,一樣的地方,兩樣的心情。
這是我第一次到小嶝,想要到這個歷史上屬於金門的土地,聽聽他們講話的口音和金門有沒差別?想看從馬山望遠鏡看過去一片樹影後的風景是什麼?想看民國38年10月9日打了一天二夜的國共大、小嶝攻防戰,還有沒有煙硝痕跡,我懷著好奇與解謎的心情踏上這座小島觀光。
島還真是小,金門縣志記載它的面積是3.3平方公里,Hudong網站說它只有0.8平方公里,我不知哪個答案是對的,從大嶝碼頭搭船到小嶝碼頭,一上岸,蜜蜂般的電聯車業者趨前口說手攬,不由自主跟隨上車環島繞行,不稍多久,駕駛就說差不多把前堡(面向金門的這方)重要景點都走過了,路途中都是海水浪影,島的面積真的不大。
在環島步道上,遙望金門太武山,完全印證明朝曹學佺的詩:「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原來金門在海面上是長成這樣。
小小的島嶼,分前堡後堡,人口有二千多人,地勢較低的地面是傳統聚落群,儼然掩風聚水;往北有約二十年前的集村石版厝,前後左右排列整齊,屋前屋後巷道緊湊,沒有庭院,感覺狹窄擁擠;另二丁掛的RC層樓,則陸續建在老厝外圍,也是密密麻麻,屬於年輕人的新家,感覺也許土地稀少,房屋密集得不得了。
我講說我是金門人,島民認鄉親的熱情宣洩無遺,有說她前年到金門海邊剝蚵,被我們這邊的海巡抓去關,吃了幾天免錢飯,誇讚有魚有肉,伙食真好;有說她的阿姨、乾爹住在金門官澳;有說他和金門紅十字會的某某人很熟;大家說來說去,感覺好像是鄰居。
小嶝島純樸秀麗,也在走觀光路,從大嶝到小嶝,有躉船駁運,船程約22分鐘,島上沒有機車,交通工具全是電聯車,少了廢氣,頗環保;有民家把空閒的房舍闢成民宿,供散客過夜,另有業者在海邊建小木屋休閒漁村,是比較高檔的旅館;較特別的是一處佔地3000-4000平方米的海邊舊營舍,變身成「英雄島休閒生活館」,外觀保存軍營的迷彩妝,內部有折得如豆腐的床褥,牆上是新式的液晶電視,頗能新舊結合,善用軍事的殘餘價值;島上也有烹煮活海鮮的小吃店,讓客人現挑現殺現煮,讓客人嚐鮮。
其實這個島上,地域狹小,觀光資產並不豐富,與金門相較,他們還說金門「所在大」,叫我吃驚了一下,他們的政府,盡量在形塑英雄三島(大嶝、小嶝、草嶼)的印象,創造景點(18景),製造賣點,感覺大步走在觀光路上。
在金門縣志,小嶝島的丘葵名列鄉賢,清朝後浦文人林豪有詩詠丘葵:「懷哉釣磯翁,日坐磯頭釣。著書終天年,長揖謝權要。散髮水之連,浩歌落閩嶠。高風冷然來,恍惚聞清嘯。」,算是一位高風亮節之士,因此在小嶝島上,我特意尋訪邱葵的故居,如今已成邱氏宗祠;另傳邱葵隱居之所的「隱藏寺」,如今是島上最大的廟宇,供奉觀世音,一早就有許多村婦拿香進廟膜拜,叫我想起小時候常跟阿嬤到後浦街的「觀音亭」拜拜,十分熟悉的經驗。
同樣走過戰爭的命運,也同樣有暗堡坑道戰壕(寬1米2、高2米,全長1200米,開挖時間是1969-1972年),他們說這也是島民認股分段開挖的,這如同金門;也有廣招起義來歸的「啦叭堡播音站」,那時是用來PK金門的馬山播音站,如今兩者皆成殘跡遺址。這些些,叫我想起藏在歷史後面的推手,竟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民,寫下相同的故事情節,想來真是有趣。
第一次到小嶝,迴看金門,讀到歷史也讀到風景。兩地有相同的民俗風情,也有戰爭烽火留下的痕跡,如今兩地都在走觀光路線,作為母島的金門,條件優於小嶝許多,但小嶝至今仍保有許多鄉村的風味,民風純樸;他們傳統產業仍在發展,蚵田連連,每年紫菜的產值也高,捕魚更捕到我們的海域,因此人口外移聽說沒有很嚴重;而開發環島休閒步道,推動電聯車交通工具,注重環保的作風,更值得我們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