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紀念碑三種設計哲學
紀念碑是建築設計中最不容易設計的對象之一。它幾乎沒有實質功能,卻需要藉由視覺形式的再現傳達出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象徵意義,提供對話或追思。
美國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以下簡稱華府)的政府核心地區---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在東西軸線國會大廈及林肯紀念堂、南北軸線白宮及傑佛遜紀念堂之間,存在三座形式各異的紀念碑,分別是華盛頓紀念碑、二戰紀念碑與越戰紀念碑,反映了不同的設計哲學。
華盛頓紀念碑乃是1833年為紀念開國元勳華盛頓而籌建。為了彰顯全民參與,規定每人捐款上限為一美元(後因建築費用追高,不能不取消規定,內牆刻有國內外捐獻者的石碑,其中可找到大清帝國)。競圖由建築師米爾斯(Robert Mills)設計之總高555英呎、基座55英呎中空方尖碑獲獎。於1848年動工,但遇到1854年的南北戰爭,建築工程停了22年。1876年聯邦政府接手興建,終於1885年落成,前後長達36年。也因如此,上下段的大理石顏色略有不同。方尖碑源自埃及與西亞帝國,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時,西方世界才認識到這種紀念性建築形式。高聳的紀念碑是華府最高的地標,傲世睥睨地坐落於首都雙軸中心。坦白說,紀念碑比較不像詮釋反抗殖民壓迫、催生自由民主聯邦政體、篤信基督信仰的華盛頓個人,反而象徵了美國這個20世紀世界強權的鼎盛國力。
小布希總統時代的二戰紀念碑是為了表彰當時服役的美國軍人之英勇而建,由建築師佛立恩(F. Florian)設計,2004年竣工。整體布局為一個下挖的橢圓形廣場,中間有水池,廣場四周環以56根巨大花崗石柱列,柱上飾有銅質花環,各代表美國的一州或海外領地。南北兩側各建一座門樓,分別刻上太平洋與大西洋字樣,內各有三隻巨大的銅鑄美國雄鷹舉起了象徵勝利的花冠。整座紀念碑宛如戶外劇場,尺度雖不若華盛頓紀念碑,但仍屬宏偉壯麗,用料及雕工俱為精緻,裝飾象徵直接不含蓄,似乎希望在「後911」及經濟疲軟時代重新找回昔日的美國榮光。
側身於東西軸線旁的越戰紀念碑(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是由華裔美籍建築師林瓔(Maya Lin)所設計。1981年,年僅21歲、耶魯大學藝術系的學生的她得到競圖首獎。她顛覆了傳統紀念碑的設計模式,以地景公園方式呈現:草坪中銘刻出一個V型的、向下延伸的黑色大理石牆,東翼朝向華盛頓紀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紀念堂,以呼應國家廣場的軸線。石牆上刻著五萬多個戰爭陣亡將士的名字,人們可以在觸碰名字、追思懷念之際,透過平滑反射的牆壁照見自己,將過去與現在連結起來。然而,當時她的作品不被部分越戰老兵和保守派所理解,他們無法體會設計中的深刻哲學及抽象美學,大加反對,甚至以種族歧視的字眼攻訐她。主辦的越戰退伍軍人協會甚至擅自添加幾組銅雕,畫蛇添足。儘管當時有部分建築評論家仗義執言,但卻已傷害了林櫻本人,以至於她很少再去華府看她自己的作品。不過經過時間的淬煉,歷史已經給出評價,越戰紀念碑無疑是藝術史上永恆的經典。
金門走過許多歷史轉折,悲喜交織的華僑事蹟及悲壯有情的戰爭史詩均為大時代與小人物的縮影。看看華府越戰紀念碑,金門也許需要一些感動人心的紀念碑作品,才能娓娓道出一個時代、一個社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