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閱讀北珊──《小瓦房》的故事

發布日期:
作者: 楊樹清。
點閱率:990
字型大小:

 「小瓦房是座一落兩櫸頭的房子,中間廳堂供奉著神明,那是一家人的精神力量;右廂房是父母的臥室;左廂房是儲藏間,擺滿了農具和農作物;右櫸頭是廚房,兩口大灶外加煮食的材薪;左櫸頭是所有孩子們的臥室;中間的天井是晴天時的餐廳,晒榖場和運動場,雨天時是孩子打水仗、放紙船的遊樂場,晴空萬里的夏夜,舖上草蓆,仰躺著數星星、聽故事,然後甜甜入夢鄉。」
─北珊《小瓦房》(2010)
 「你認識北珊?」,「不識。北山的女兒吧。」
〈深藏心中的小秘密〉、〈媽媽的紅龜粿〉、〈地瓜情〉、〈大自然的冰箱〉、〈憶祖父〉、〈北山洋樓─童年的歡樂天堂〉…,二○○六年二月起,「北珊」的文章,像灑落的珍珠,一篇篇在島鄉的報紙副刊串連;某天,寫《浯土浯民》、《金門金女人》的昌哥來電,「你認識北珊?」,回以不相識,但從文字中,她應該是「北山的女兒」。
昌哥再次提醒了我,「閱讀北珊」。
這些年來,我一直期待,有人能跳脫已經過剩的文史之筆,以文學的純度描繪浯島,視角不必太大,線索無須開闊,定格一座聚落、一個家族,或者個人與島嶼綿密的互動情感。如此,島鄉書寫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張力吧。
閱讀北珊,從異鄉折射出的原鄉情感,企圖心不大,集中在她成長過的北山村,或說,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那棟她生活過的「小瓦房」;再從這裡出發,延伸出生活在他方的浯島女子的「雙鄉書寫」。
出生在背負著歷史重量的島,身處遍佈戰爭傷痕的古寧頭;但北珊習以「淡筆」處理「悲情」。她寫其家族所擁有,先後為共軍、國軍占據的〈北山洋樓〉,「屋宇前有土垣掩蔽,西北兩方樹木參天,感覺有些神秘和詭異,外人曾傳得風風雨雨,但它卻是孩子們的遊樂天堂」,甚至還在樓內玩起「扮新娘」,「借來媽媽的花頭巾,摘來洋樓旁隨手可得的野花野草當捧花,挑好新郎新娘、男女儐相,主持人就位後,一場熱鬧的婚禮就上演了!」;她把戰鬥年代的〈軍用野戰口糧〉化為童年的滋味,「長方形的硬餅乾、一小包橘子粉、一小包牛肉乾、一小包薑糖;當母親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開塑膠袋口時,我們姐妹目不轉睛的盯著,閃亮的眼神、張大嘴巴,活脫像群小餓鬼」。
不以文獻史料入出,只選擇用心眼觀看、情感對待,〈在關帝爺的羽翼下〉,寫雙鯉古地的關帝廟,傳說中一年一換、飛入廟內輪值護法的老鷹,「是怎樣的忠貞力量讓牠願意跟隨關帝爺一年呢?況且是如此絕決的以命相許」;寫死傷慘重、古寧頭戰役後令人顫怖的〈羊『嚎』〉、〈樹靈〉,「是羊兒冒犯了另一個空間的朋友嗎?村中大嫂真能通靈嗎?一連串的疑問還是無解,但是我堅信不管世間是否有鬼魅的存在,互相尊重是必要的」,「人們傳說百年老樹都有樹靈,砍樹之前必須與樹靈好好溝通,一但觸怒樹靈是會受到懲罰的,嚴重時村民將會有死傷的浩劫」。
發生在一座村落的烽火歷史、鄉野傳奇,北珊總能輕輕帶過文史材料,並捨去箇中的悲烈氛圍,生出自己的觀照方式、人性化的語言;而她將個人情感處理得最鮮活動人的,在於家族、親情時空的發揮。〈媽媽的紅龜粿〉、〈醃豆鼓〉、〈我家的炒菜鍋》、〈七娘生〉、〈小瓦房〉、〈羊母奶的滋味〉等篇章,藉著成長記憶裡的一些深刻情節、畫面,連綴出一張家族生命地圖;〈小瓦房〉一文,更是深刻描寫毀於八二三砲火的老家、重新起造一個新家的艱辛過程,「父親將所有的積蓄全數拿出來,再加上向親戚好友的借貸,勉強買了廉價的土埆磚、灰瓦片、木材、水泥和砂石,但是央請建築師傅的錢是怎麼也湊不出來啊!」是採取「換工」的方式,師傅來蓋半天房子,父親去耕一天田,「父親必須是天濛濛亮就得下田,一直工作到太陽下山才摸黑返家,如此日復一日,小瓦房終於在兩個月之後完工」。
一磚一瓦的「小瓦房」,北珊童年時光裡,簡陋但情深的新家;《小瓦房》,也成了北珊日後的異鄉歲月,一字一句重新回望島鄉、筆耕出的第一本書。
「二○○九年十一月一日那一夜,我們在金門結了緣,許多遙遠的記憶回來了…希望那一夜的故事可以延續!」北珊自淡水寄來《小瓦房》書稿,附了封信,盼我寫篇序。忽然想起,四年前昌哥在電話中問起,「你認識北珊?」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