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孤峰論劍

發布日期:
作者: 倪振金。
點閱率:931

 因有孤峰絕岸的風骨,才有白眼看侯王的行止,這更是傳統知識份子的氣節!賴此執著,終能使傳統君權下的中國文化,得以疏放與發揮,且不談先秦諸子開啟中華文化,或文藝復興以甦基督文明等塵煙往事。康有為在《中國學報題詞》上即曾言道:「不知所師從,不知所效法,則無以為心。」一語道出此語之幽微;尤其是身為知識人應有的格局與風骨,更不可因世俗之名利忘卻「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格訓;這也是何以中研院至今猶保留此幅中堂之主因。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對金門知識份子,尤其是真正愛護金門之知識份子言,更有其內心的弔詭與掙扎,若說實話,且不談被一些「義和團」鄉親扣上不愛金門之帽子,最主要是恐傷及父老故友,有損傳統厚道;但若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又大違 先師及聖賢之訓,以致常存天人交戰。
幸而時代雜誌曾言知識份子必須有見識;關懷人類前途。不只書謮得多,還必須反思。每當想起這段話,心裡也就對己行安心的多了,況且美國談判專家哈佛名教授尤瑞(Willian Ury)也曾嚴正指出: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凡對自己不同意的主張曲意附和,就是懦弱的象徵,只會讓人輕視;人必須根據自己確信的核心價值,清楚說出可以感動自己的價值觀,方能為人們的福祉創造條件。
就因如此,所以月旦之論自然水流泉出,多年來,不止一次指出:為重振金門,唯在重振知識份子之風骨!且看中西史上,學風與國運之盛衰,豈是息息相關而已,如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造成了法國大革命與民主制度的產生,而我國先秦諸子的思想,對今日中華文化之影響更不必再言。因此,面對金門日益沈淪的低俗習氣,如何重振知識份子暮鼓晨鐘之作用,進而影響主事者記取「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的史事,也就成了不才如我多年來之志業。
多年來,忝附知識份子之驥尾,無時不念著稷下先生不治而議的風骨,不諱世俗之風,品評故里,雖說多少基於寧鳴而死之道,卻不無以承繼 先師之道自許。因為就某種意義上言,昔日之士應即今日之知識份子,而士之人格要求是什麼呢?誠如孔子所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此應就是知識份子以道自重,並為王者師的風骨。此種風骨不僅發生於中國,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都曾有過和子夏、子思、稷下先生等為王禮遇的經驗。也因此中國知識份子在出處辭受之際也特別自重。
行文至此,想起1953年,中共當局特派人南下廣州,禮聘陳寅恪任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陳提兩條件:其一是允許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其二是要求毛澤東或劉少奇給一允許證明,以為擋箭牌,此不正是知識份子風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