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聽穿林打葉聲
在我們週遭的許多公共場所,像是機場、車站、醫院、政府機關的公共空間,甚至一些餐廳、公司行號等,總會擺設電視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播放新聞節目。主事者當初基於服務民眾(顧客)的善意,讓人打發無聊並掌握時事,用心可謂良苦。然因電視新聞內容乏善可陳,反而讓人聽到更多的噪音。除非是遇到一些特殊情況,即時新聞會吸引眾人目光外,通常新聞台每日反復不斷,喋喋不休的播報,相信會讓許多人感到厭煩。
電子媒體最大的特色,是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提供最新訊息,這樣的功能是平面媒體做不到的。但人們常發現,許多新聞都是報紙先登載,而後電視台才跟著報導,這說明電子媒體的取巧、不長進,以及採訪能力的不足。
電子媒體的另一浮誇現象是濫用SNG(Satellite News Gathering),進行所謂的現場連線報導,像有人要跳樓、民宅火警、名人被爆料等事件,記者也趕赴進行現場連線,找不到事主,隨便堵個路人,問些無關痛癢、不知所云的問題,也能交差了事。臺灣就這麼巴掌大,SNG轉播車密度高居世界首位(日本1.2億人口只有71輛,臺灣2300萬人卻有82輛),因此人們每天看到、聽到電子媒體大張旗鼓地追逐一些多半屬於無聊的芝麻小事,早已見怪不怪。另外如談話評論節目,各台名嘴每日信口雌黃,渲染話題,流彈四射,已經讓台灣變成一個高度神經質的社會了。
在民主社會,記者被視為「無冕王」,新聞媒體又被尊封為「第四權」,成為制衡政府的另一種權力,因此讓政府官員敬畏三分。最近同學聚會,服務公職的人大吐苦水,說他們每天工作超時,但最折騰人的是掌握媒體訊息。上班時,他們須隨時留意即時新聞,生怕因未能掌握重要訊息而被外界指責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不足,其對輿情反映的敏感程度,幾已到了草木皆兵地步。
公僕每日繃緊神經,緊盯媒體,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身為尋常百姓的我們可別如此認真。習慣每日關心新聞的人,請問您還記得上月、上週,或幾天前報紙大書特書,電視記者高亢聲調播報的「大事」嗎?那些曾經被大肆報導,紛紛擾擾的話題,是否老早就像一陣輕煙化過,事如春夢了無痕?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身處現代社會,每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苦悶與壓力,實在不宜讓媒體再給我們加壓。因此人人要有一套生活哲學,閒來無事,最好看一些比較輕鬆、怡情的節目,或者讓腦筋放空、發呆都可以,就是不要讓電視新聞或名嘴評論疲勞轟炸,撩撥情緒,否則就會消化不良,影響心情。而對於周遭難以迴避的電子媒體喧囂吵雜,蘇子有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