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
今年大學作文題目「應變」,或許大考中心以為現代學生大多數是考試機器,日常生活單調,欠缺生活體會與磨練,因此出「應變」來測試一下今日考生的應變能力。
易經就是講「變化」的哲理,是宇宙與人生的原則,只是在變化之中如何掌握其軌跡,找出「不變」的方法,進而運用其方法來乘勢藉機以營造有利的局面;特別是在不利的時空與客觀條件下如何轉化為有利的條件,也是考驗「應變」的能力。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經驗是累積「應變」的能力,人的一生必須接受各種不斷的考驗,誠如孔子所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因此也培養他影響中國人的教育與思想。一般人在青少年時代能受一點生活的磨難是一件好事,因為從磨難中可以養成獨立應變的能力與心態。五十年代在金門生活的青少年時期,因為貧乏的生活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磨難,但也從中學習到很多生活的體認與心態,如獨立、堅韌與珍惜等,因此在異地求學成長過程中,可以不受物質的貧乏而自嘆自艾;更不會羨慕物質的享受而不擇手段去做些傷天害理或違背律法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無時無刻做隨機應變的抉擇。如一天我們吃什麼食物?在其中常隨著很多的限制與判斷,在物質匱乏的時代,家裡有什麼就吃什麼,如地瓜、地瓜乾、烤地瓜、地瓜粥,百變不離地瓜,一旦環境改變,在選項多元下,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情而變化的「隨機應變」選擇。其他衣、住、行、育、樂等生活方式無不含有多元變化的選擇。當然「一成不變」,也是生活選項之一,有人有能力改變而不改變,或有人對他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有所指責,只要他高興就好,因為這與是非對錯無關,最多說不成體統。
現在因物質環境良好,青少年已然無法體驗長輩們的心情,這是他們的幸福的地方,也是不幸的地方。因為他們不必再為貧乏生活擔憂,卻同時失去挑戰的機會。除了單純的讀書-考試-升學-考試-就業之外,食衣住行都有人打理好,單純到失去對生活應變的能力。其實常常是父母過於擔心,導致對小孩無法放心與信任而常越俎代庖,子女在生活上的無能,常常是父母的責任,因為家長們不敢放心與放手,其結果是累死父母、害死小孩。考試時又如何能怪小孩寫不出「應變」?
考試題目「應變」應是指如何應付生活上的非常之變,與日常瑣碎的生活選擇或有距離,這種非常之變不是有過人之智慧與修養,是無法成其事。從考生生活中著墨,寫來會有真實感,不必非要訴求超經驗的「應變」情勢不可。
從一般大人來看「應變」,可以韓非子一句「時移則勢易,勢易則備便」或俗話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可以理解是針對時局的變異而採取不同的策略來應變。因此我們常可從單位團體中的「危機處理中心」來看各界的各種「應變」能力,如蘋果在網上標錯價,可能因此損失十億元台幣,蘋果如何善後?台塑六輕七月火災連三起,對王永慶後時代的台塑精神又如何重塑?兩岸ECFA「ㄟ個發」還是「ㄟ個花」,端看各黨政客的智慧。
「應變」,不必是耍奸詐機巧的行徑,要「應變」得宜,其實還看應變者的智慧與修養,高一點的人可以像孔明一般瀟灑,低一點的人只能訴求血氣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