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仁德的表徵
相信大多數的金門人對於每年農曆七月的印象,一定是每天到處都有人家在祭拜,我們稱為「拜門口」。而且每個鄉里、區域會在這個月裡的某個特定晚上,集合起來辦「普渡」。每個家庭出菜碗、搏頭(擲筊)、金紙錢、玩具等,將普渡桌擺得滿滿的,除了祭拜傳說中的「老大公」之外,還有從四處來的孤魂野鬼。而小孩子們因為正逢暑假,加上夜晚的氣溫稍涼,所以常常會偕伴四處參觀各地的普渡桌。
還記得年幼的時候對於拜普渡一事,除了難免得幫幫家裡擺桌拜門口之外,就是聽聽聚集在居家附近商店外的大人們說些本地的鬼故事或是哪個鄉里的傳說。回想起來,對於那些鄉里傳言總是既害怕又期待,抱著半信半疑的心理在開學後和同學們分享討論暑假的「收穫」。
或許是因為金門的歷史發展甚早以及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居民在傳統信仰這一塊保留得相當的完整。從商周時代起,人們對於死者的敬畏與對萬物的崇敬,化成各式各樣的神祇鬼魅,但是這樣的情形在西方殖民時代之後就已經鮮少發生,然而這樣的習性在金門甚至延續至廿世紀中葉。從古寧頭戰役之後,李光前將軍廟以及四處的愛國將軍廟等就得以證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將一些德性足以表彰的人物神格化,而成為眾人的信仰者甚多,諸如:關公、媽祖等,而金門卻能在近代仍然保有這樣的現象,不得不承認這可以說是一項奇蹟。
此外,金門的宗族文化更是一項慎終追遠的具體表現。這不僅僅只是一項儀式或是一棟建築而已,如此古老而傳統的文化落實在現代金門民眾的日常生活裡,與其說金門人愛拜拜,不如說這是因為過去的封閉性讓金門的居民保有了最傳統與古樸的中華文化。
不過,隨著開放之後,居民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覺起了變化。抱怨拜拜太多、繁文縟俗擾人的聲音亦日漸增加,而因應環保而建議少燒些金紙的聲浪也此起彼落,這現代與傳統之間的爭鬥有日趨白熱化的情形。而所謂文化不正是居民的整體表現結果,其隨著時代與物質環境的變遷亦必然之。確實傳統文化之中,哪些不合時宜?哪些部分深富意涵,且亟需保留?筆者相信,這顯然會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議題。
筆者相信「鬼月」是基於中國人對於死者的憐憫之心所演繹而來的,而「中元節」即佛教的「盂蘭盆節」,更是大仁的表徵。但這樣的仁愛之心,是否能真的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呢?對祖先的崇敬與對神祇、天地的敬畏,又能否展現在居民對土地與環境的慈愛呢?鬼月,所述之鬼怪,無非是古人希望透過恐懼感,達到化民以德的手段。無論是哪個宗教信仰,最終的目的無非是要救人脫離苦海,而生活的苦莫不是源自人心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