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父後七日」觀後感

發布日期:
作者: 李增城。
點閱率:1,483

8月27日即趕忙去看今年獲電影獎的「父後七日」的首映,本片是依據名作家劉梓潔的父親在2005年農曆八月十六日辭世,七天之後父親出殯,在那忙碌的七日,她隨著道士的指揮,道士說要哭就要哭,說不要哭就不能哭,說跪就要跪,說起來就要起來,依著民間禮俗進行繁複的儀式,體會了台灣諺語的「累得會哭爸」。
埋葬父親數個月後,有一天她突然看到父親喜愛抽的黃色長壽香煙,於是盡情的哭泣,抒發了心底對父親的思念,也因此寫就四千字的「父後七日」散文,2006年參加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獲得首獎。文章發表之後,電影公司深感興趣,於是邀她編劇並與多次榮獲金穗獎肯定的導演王育麟一同合作拍成電影。
我為何要「趕忙」去看該片?是因為本人一則在空大教過「生死學」中的哲學思想(生死學在空大已演繹成一大套學問,連考禮儀師證照都是指定的教科書);另一則,本人對家鄉葬儀有很多看法,曾於十餘年前在「金門報導」寫過一篇對金門葬儀提出許多看法與批判的社論,當然也得罪了當地的少數葬儀業者。
金門的葬儀絕對比台灣來得傳統與繁瑣,究其原因至少有下列幾點:
一、儒家厚葬的觀念:儒家為顯孝道,在葬儀中列出一套繁瑣儀式,遵禮盡人子孝恩之餘,其間雖或難免迷信,惟為誇耀世家及繁榮子孫,無不竭盡財力而為之。在以前的鄉村封建社會裡,民間對葬禮均隆而重之,極之普遍。而現代人則越來越少注重葬禮,趨向以簡單為主。茲概述福建(含台、金)部份地區喪葬禮節流程習俗於下:
臨終→通知子孫→併廳、舖水舖→移鋪→遮神→壽終正寢→辭神、舉哀→子孫變服→換枕→嘴含銀→蓋水被、供腳尾飯、燒腳尾紙、點腳尾燈→吊九條、守舖、報喪→、買棺、看日、擇地→成服帶孝、辦理死亡登記、請僧道唸腳尾經→乞水沐浴、理容、張穿、套衫、抽壽、吃黑糖麵線→接棺磧棺、燒庫錢(還庫)、乞手尾錢、辭生(小殮)→佈置棺底、誦經做功德→大殮→封釘(封棺)→打桶(停柩)→併腳尾物、設靈桌靈堂、早晚捧飯→印製訃聞及寄送→做七(旬)→葬前準備工作、工作人員之分配、禮堂之佈置、物品之準備→出殯前日之法事→殯葬(出山)→轉柩(請棺)→壓棺位→告別儀式(公奠禮→家奠禮)→點釘、旋棺→啟靈→發引→送喪行列→辭客→安葬(祀后土→進壙→點主→祭墓)或(火葬→進納骨塔)→呼龍、撒五穀→旋墓→返主→接主安靈(入門前過火、吃甜豆、洗淨)→回吃(請客)→巡山→完墳→守孝→做法事(做七日、百日、對年、三年)→合爐→培墓→做新忌→清明掃墓→拾骨吉葬。
二、誰都要當「孝子」,於是傾其全力來辦父母的後事,並要虛心請教鄉老或是自以為專家的葬儀人員或鄉親,更重要的是,葬儀社也有勢力地域,如不給自家自姓的葬儀社來辦,你一定是不懂禮數,你一定是不孝子。自己孝不孝不是唯心自問,而是要別人來認可?嗚呼哀哉!有幾個人能擋得起「不孝子」?因此當事人也就只好依別人說什麼就什麼,反正你就只有聽的份;一如「父後七日」中的阿梅只能配合道士的導演:說哭就哭,哭笑由不得自己,這種虛偽荒誕與自找的煩擾,根於環境的施壓與自我的怯懦,別人都是如此,我何必有異?反正忍一下就過了;下一次換別人了。
三、如何提升金門的葬儀精神與品質?首先要修正儒家厚葬的觀念,生前盡孝比死後來的有真情。其次要有道家對死生的達觀,死生一如四季變化,自然而已。再來要體念佛教的空無,「色即是空」,重要的是最有情世界要有悲愛,父母往生,如能做有益於人間世道的事,就是盡孝。最後就是公家機關的介入與協助,如辦好各種「生死學」中所涉及的生育教養與保健、醫療與殯葬送行等各種措施。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