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名老兵
八月二十三日,參與金門大小戰役的老兵,應邀前往太武山公墓,向為國犧牲的士官兵致哀。報紙上的照片肅穆哀戚,讓我想起遠藤周作曾在他的小說多次探討戰爭,死去同袍每天都在活著的人心中,再一次死去;戰場上,已沒有偉大的民族大義、國仇家恨,有的,只是彼此相隨且依賴的夥伴。
照片上的老兵耄耋老矣,多少相隨依賴的年輕夥伴,成為一塊塊墓碑?他們躺在那裡,是一種沉默,卻是人間代替他們喧嘩,代替他們悲傷、哭泣。
八月二十三日晚上,三姊驅車返家途中,轉到中廣「人來瘋」節目,主持人是黎明柔,聽著聽著,忽然聽到有人提到金門。她想,這個人還真了解金門,連她不知道的古寧頭「相擲」、古時候金門「溺女嬰」陋習、日本佔領金門等事情,他都知道。三姊聽著,越覺得聲音熟悉,打電話找我,妻子說,我不在,正上中廣的節目。
電台本邀約八月十日,當天剛好回國,疲憊不堪,一延再延,最後製作單位靈機一動,定在八月二十三日。黎明柔功課做得足,把出版社寄給她的小說翻了好幾回,指出小說裡,有廈門人到金門、金門人到廈門,卻都因為打仗而回不了家。黎的爺爺是將軍,不知道是否駐守過金門?也許先輩出身軍旅,金門之於她多了幾分親切。
隔幾天,國語日報主編湯芝萱帶兩名年輕記者來訪,也談金門。太武山公墓老兵向犧牲的士官兵致哀畫面深刻而強烈,我提到昔果山也有老兵,大家喊他老劉。也許老劉夏天也賣油條,但我記憶最深的,卻是他在窮冬,提籃子,上頭蓋一條白色棉布,沿昔果山數得出的幾條道路,高喊「油條喔,賣油條喔」。老劉掀開白棉布,剎那間,熱氣散,香味飄,炸得金黃酥軟的油條堆疊排列。
老劉無意中遷徙金門,異鄉成故鄉,小時候看見他,多跟其他小朋友鬧著喊「賣油條喔」,竟不知小小的心是悲憫老劉的。我為老劉杜撰許多故事,他在相思樹下為村民寫信到台灣,展讀一封封寄自台灣的信。但是,老劉卻不寫信,也從來沒收到信,他被戰爭隔絕,與親人如同陰陽兩隔。我在某一篇小說安排他收養逃離孤兒院的幼童。幼童疑是軍官與民女私通、或者軍妓子嗣,無力教養而扔棄,老劉帶著幼童挨家挨村找幼童可能的身世時,有人卻指出,兩個人長得真像。
真實生活中的老劉未曾婚娶,也無後代,我安排幼童當他的孩子,一起住在昔果山下村入口處,挨著理髮廳旁搭建的小矮房,幼童不久之後改姓劉,可以天天吃黃酥酥的油條。小劉學會炸油條、?麵條、滷牛肉,可以開一家麵攤,在金門還有十來萬大軍駐守的民國六、七十年間,做起士官兵生意。小劉因此有些積蓄,得以奉養老劉……當然,老劉在民國七十來年間過世,身邊並沒有小劉陪伴。我只是想像著一個故事,讓老劉在故事中得以圓滿。
據我所知,老劉並沒有葬在太武山公墓,八月二十三日,老兵向戰死的同袍致敬,老劉在他的墓地,並沒有看見曾經相隨,且彼此依賴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