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社會
法國思想家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消費者社會》一書中對工業化以後的現代社會有許多洞見和批評,值得吾人省思。
布希亞指出我們活在一個物資與訊息盈溢的文明中,活在物的無止盡循環與律動之中,不同機型、功能的產品不斷推陳出新,一代代的手機、電腦、汽車、電視、音響,我們眼睜睜看著它們生產、流行、被取代、丟進垃圾堆;這個物資盈溢時代的代表就是百貨商場、商業城、購物中心等,這些地方的展示櫥窗無一不在刺激著消費者的慾望。
物資的豐盈也使環境付出了代價,工業生產及商業活動的結果是噪音、空氣和水的汙染、自然的破壞,社會財富的競爭則帶來壓力與缺乏安全感。因此,經濟學上的成長其實並未帶給我們真正的富足,反而是匱乏,例如醫療藥品的成長其實顯示了健康的匱乏,瓶裝水的成長不過是乾淨水資源匱乏的表示,經濟上許多成長其實是為了維持人類社會結構的正常運作,我們往往忽略了成長之下看不見的外部成本如環境、自然資源等因素。
消費社會也鼓勵浪費,有些學者甚至形容我們活在一個垃圾社會之中,因為沒有用過即丟的浪費就不會帶來新的生產需求,成長也就不可能。浪費在每種社會型態中其實都存在,因為人活著並不只在尋求活命,尚在尋求活得有意義,因此宗教祭典、嘉年華、節慶、宴會等都有個人生命的意義和社會功能,這些活動中多少都有物資上的浪費,這些浪費是奠基在人對生活意義的追尋上的。在現代社會中,許多浪費來自炫耀性的消費和慾望本身,我們真的需要擁有三棟豪宅六部進口車或三千雙鞋子嗎?這一切不過是身份、地位、能力的象徵罷了。在生產掛帥的時代,英雄偶像往往是白手起家實業家、拓荒者,在消費社會中,這些人都要讓位於電影或流行歌曲巨星、職業運動球星、商場鉅子等,因為他們才是消費天王,也是浪費的高手。
在消費社會中,以美國為例,卻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活在貧窮線之下,看似豐足的社會,其實是以某些階層資源被剝奪為代價的,富足的另一面其實是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