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路﹐救活金門﹖
「月色照在三線路,風吹微微,等待的人哪沒來?心內真可疑,想沒出彼個人,啊!怨嘆月暝。……」
民國61年負笈台北求學,初次聆聽曲調優美、詞意動人,1926年日據時代,鄧雨賢作曲,周添旺作詞的台語名曲〈月夜愁〉時,不知詞中「三線路」是何意?心中疑惑不已。日後由台灣同學及文獻上得知,原來是1911年日本統治者為促進台灣經濟,開發交通要道,遂在台北及高雄兩大都市拓寬既有狹窄道路成「三線道」以利暢通,改善景觀,實行都市計畫的政績。三線路即今日台北市總統府旁的愛國西路及高雄市火車站前的中山路。中間是快車道,兩側是慢車道,快車道兩側透過分隔島的椰子樹,遙望星空的明月,詩情畫意令情侶著迷。
日本人統治台灣時,就已全心要改造台灣,要永世佔有台灣,所以大力投資要創造台灣的生機,這是日本人令人敬畏的「東洋武士道精神」。從歷史觀感,我並不喜歡日本政府畏強欺弱的作風,但也無法討厭他們深謀遠慮的計畫。反觀國民政府於民國34年(1945年)光復台灣,民國38年老蔣退守台灣,他一心只有反攻大陸,台灣百廢不急舉;落到小蔣出任行政院長時,環顧國際形勢,在民國62年12月16日,才頓悟出要急起直追地推動「十大建設」,才真正把台灣當「寶島」疼惜,也才有「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出現。他雖然留下名言:「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但是對國力的提昇已是蹉跎了近30年,否則台灣應該會更好。
鑑古知今,我們金門何嘗不是也因戰火漫延,軍事管制而蹉跎了近半世紀。
套句老共的常用話語「發展經濟是硬道理」。我們全國不論是中央或地方,尤其是金門這十幾年來是否有展現出十足的「硬道理」呢?近日從金門日報及其他電視新聞上看到,鄉親為著爭取金酒公司的52個職缺,有2,129人報到應考,錄取率只有2.4%,其中竟有13位碩士、大專910人及大都是高中職、國中畢業者,其中並有35人是以大陸學歷報考,都來搶起薪約25,180元的工作,而年紀最大55歲,最小19歲。想到他們要3000公尺路跑及各種技術、筆試、口試等測驗,實在心有戚戚焉。
金門的未來?在歷次的各種地方選舉中,候選人都大打發展經濟牌,但是做到多少呢?與其喊出很多美麗迷人的口號,不如好好地挑兩、三件來確實執行,一年、兩年、四年總會看到成果吧。不必人云亦云,道聽途說地什麼都要「這個島」、「那個島」的一大堆「什麼島」?因為我們只有一個「金門島」,只要把心意抓穩,先做好兩、三項成績,我們就是「金銀島」。
月色照在三線路,等待的人哪沒來?金門先做三條路,期待領導趕快來。
第一條路,強化教育:青年守則第11條「學問為濟世之本」。教育是富民強國之捷徑,從幼稚園、國中小、高中職到大專院校,大力投資軟硬體設施,爭取人才、留住人才、培植人才,並擬訂每鄉鎮都有一所3、4千人的大學或分校,以增加長住人口,活絡市場經濟。
第二條路,發展觀光:降低航空、船運票價,整治名勝古蹟,改善食宿環境,安排全週每夜一種節目,如國樂、南管、地方戲、演唱、管弦樂、交際舞、其它雜藝等,一來讓觀光客一睹純金門本土的演出,二來培養本地人才。並提供觀光客優惠券,爭取觀光收益。
第三條路,建立醫護:老年人口劇增,中年急需保健、少年疏忽傷病、幼兒照顧成長,在在都要醫護,趕快建立完整醫護體系,重金禮聘名醫,讓老有所養、少有所動,人人樂業、家家安康,擴而吸引大陸客來看診,這是一種福國利民不會打折的良性收入。
這些好像都是近年來老生常談的裹腳布,聽得讓人耳朵長繭,但是此身在金門,心也就要在金門,不然退一步即是大海,難道鄉親都還要再遠赴南洋、再跑台灣或避居廈門嗎?
〈月夜愁〉是台灣70多年前的淒美寫照,但願今後金門鄉親都吟唱〈月夜樂〉,而三線路也要快點拓寬為四線道、六線道、八線道,則家鄉就真正會是「金銀島」了。
連夜趕稿,夢中囈語,夢醒時分,是否為真,唉!天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