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釀新陳
位於台北鬧市裡的一條小巷,卻有著十分陌生的路名,至少在此之前,腦子裡不曾有過類似的印象。就算之前也許曾經路過、也許倉促間瀏覽過路名,但因為沒有刻意留意,所以基本上,對於「齊東街」這樣的路名,真的是完完全全的陌生。
配合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和台北市文化局合力佈展的活動「牽手走遠路--台灣資深作家照片展」,正好就選定這一處特別的場地--齊東街五十三巷裡兩棟有著久遠歷史,經台北市政府規劃為歷史古蹟的日式宿舍群。經過建築師費心整修過的
日式木造瓦房,處處綻放著木頭特有的芳香氣息,前後方留有寬闊的庭院草地,讓相近的兩棟新修建築,顯得優雅閒適。
庭院裡還挺立著幾棵高大蒼勁的白臘樹與柿子樹,整個老宿舍園區因此顯得雍容品味,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對於居住空間的審思慎密。即使經過久遠的時光,房舍傾廢、倒蹋,又經過幾回翻修重整,以現在的眼光與現實的都市居住環境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理想住宅啊。大夥紛紛討論起像這樣的日式建物,除了並不合適的勉強充當展場之外,應該有更多理想的活用方式吧。有人主張應當適合茶藝館或是咖啡店、小酒館等等,有人提議就佈置成小型的閱讀場所;我依著房舍本身最初的宿舍功能,以及設計師修繕時完全依照原有格局還原,直覺不就是提供背包客旅行休憩之住所了嗎?在鬧市巷弄裡靜享一份簡單樸實的台北城市夜晚經驗,應該夠吸引人的哦。
接近昏黃時候,黃橙橙的燈光一盞盞亮起,從木框玻璃窗流洩而出,老屋子一下子輝煌了起來。我們正結束手上的佈展工作,在靠馬路邊的廂房啜飲外買的咖啡稍作小憩,也不知是屋內的燈火通明或是咖啡的香味,數度吸引了路過的人們好奇的眼光,還有人探頭來詢問展覽何時開幕,外頭鐵欄杆上已經懸掛多時的看板,看來盡職地已經預告了這間重新開張的老宿舍,即將展開新的面貌。
建物是座標,包含建築特色、歷史懷舊元素;但周遭的環境尤其決定了整個區域的可預期之延展性。無論做為一座閒置的歷史古蹟或是古蹟建築活用的可能,整體空間的規劃,我覺得十分重要。先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一度有意爭取位於台北市南區的另一處修復整建的古蹟--「紀州庵」的經營企劃,但是經過幾檔展覽活動之後,面臨了最大的障礙,廈門街底鄰近環河快速道路旁的「紀州庵」,幾乎沒有可以抵達的公共交通工具,這是很致命的缺憾,你如何要求每個人都花二三十分鐘徒步行走才能到達?何況還是在首善之都的台北市區呢。
想起二○○九年秋天,帶領文訊雜誌的一群朋友到金門旅行時,宋夢棋姑娘特別安排了大夥到成功海濱的「文學茶坊」,喝著冰咖啡,眺望蔚藍的料羅灣海岸,聆聽陣陣海潮聲響,真是愉快的下午。很開心金門家鄉有這般美好的角落,也有認真經營的業者,讓旅人感受到離島的美好與享受。只可惜後來聽說,文學茶坊只在週末才營業,平常鮮有客人光臨。我在想著,能調配一手好喝咖啡的阿德先生,如果在民宿密度最高的珠山、水頭一帶也經營一家「文學茶坊」,會不會有更亮眼的成績呢?至少讓夜宿的旅人,有一處不至於太孤單無聊的金門之夜的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