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分
女兒回家後,興高采烈的說:「老師說為了慶祝班上某位同學考六十分,決定帶全班出去郊遊。」問明原由,才知道這位同學考試鮮少及格過,好不容易及格了,所以要慶祝。郊遊不是重點,而老師對待六十分的態度,卻令人覺得不凡。
我們勿庸直覺的認為那位平素學習不佳的孩子,一下子便會奮發圖強、脫胎換骨;更不用指望其他的孩子會因此而痛哭流涕、自我惕厲,或許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但這樣的一回體驗,對孩子而言絕對是深刻而雋永的。
我曾把現代父母分為三類。一是「二十四孝型」,只要孩子開口沒有不順從的,但前提是學習成績要過得去,才有持續溺愛的動力;二是「放牛吃草型」,或許父母知識素養與財力沒那的豐厚,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只能順其自然,但總希望孩子有一定的道德涵養,不要害人誤己;最後一種是「煉鐵成鋼型」,反正孩子一定得比自個強,成績得名列前茅,多才多藝更不在話下。但不管是那一類型的父母,總沒有不指望孩子成績優異、品德高尚的,但如果他偏不是那塊料,啥辦?
國父說:「聰明才力愈大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千萬人之務;聰明才力略小者,當盡其能力以服十百人之務;至於無聰明才力者,亦當盡一己之力以服一人之務。」許多父母都唸過這段話,卻鮮有人能身體力行。誰會願意自己的孩子是無聰明才力者?當然,教育的目的或便是讓資質平庸的孩子朝向「聰明才力大者」的方向前進,但是否該為孩子們設定齊一的標準,則是另一個問題。標準不能因人而異嗎?那怕是六十分,應該也要如同考一百分的孩子一樣,獲得誠心的激勵。
女兒說:「那位考六十分的同學,運動神經發達,同年級已少有對手。」很明顯,這孩子的強項在運動上,假之時日,或是另一個台灣之光。其實,多數時候,「分數」與「成績」並不是全然對等的;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絕不等於成績。曾經多次蟬聯世界首富的比爾蓋茲,被譽為「哈佛最成功的中輟生」,湊巧的是,甫榮膺二○一○年時代雜誌年度風雲人物、現年廿六歲的臉書(Facebook)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又是另一個「哈佛中輟生」。以世俗的標準,他們的在學分數都是不及格的,卻不妨礙其取得舉世矚目的傲人成績。或許我們應該如此理解:教育只是一個提供機會的過程,協助孩子找到真正的興趣及目標,才是賦予學習動力及符合父母期望的開始。
託六十分的福,女兒得到了一次郊遊的機會,還興高采烈的分享過程的點滴,似乎比自己考一百分還帶勁。得謝謝那位善於給孩子機會的好老師,更謝謝那位榮耀自己、福及同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