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街街區保護刻不容緩
近日,陪同來自中國廣東開平、曾經參與當地世界遺產登錄程序的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博士生走訪模範街時,赫然發現街尾的一幢建築物磚柱嚴重傾斜,屋主於五腳基自行填封磚牆以為支撐,暫時保護其結構安全;同時,模範街中段一幢已經改建完成的建物,也能明顯地看到其增建的第三樓,影響了歷史風貌的完整性。
加上近年來房地產狂飆,金城城區的新式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不過,因為缺乏對於城區歷史保護的認識,以及金城周邊建築用地的供給不足,這些五、六層高的公寓拆除了傳統建築(最嚴重的例子是歷史建築甲政第的消失),且蓋在原有的狹小巷弄之中。坦白說,這些建築物不太符合現代生活之需,停車位闕如,有時連消防車進出都有很大的困難。政府都市計畫及文化資產保存的失靈,一方面失去了傳統城區的歷史風貌,一方面更放任品質堪慮的公寓隨機蔓延,實為雙輸之結果。
回過頭來談模範街。
它座落在金城鎮東門里,興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是當年華僑商紳對於金門城鎮規劃的一種現代化想像與移植,用以垂範後世。模範街與清金門鎮總兵署、閩王祠、靈濟古寺、邱良功母節孝坊等地標連成一氣,成為金城城區主要的歷史建築群落之一。民國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是模範街的極盛時期:縣政府移至商會建築內,洽公人數不少,街上曾有照相館、撞球間、飲食店提供軍民消費,亦有郵局、衛生院等公共機關在此設址,整個商業活動連結到街尾的吧剎市集,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商業中心。民國五十三年吧剎拆除、五十七年十月十日縣政府遷移至民生路現址,加上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等新街的陸續開闢,才使得模範街逐步式微,商業人潮一度銷聲匿跡。
解除戰地政務後,模範街優美且具特色的五腳基店屋建築群仍然具有潛力。民國八十七年,當時縣政府教育局社教科展開系列「社區總體營造」活動,以及經濟部商業司、縣政府建設局所提出「金城鎮形象商圈」計畫,模範街的保存與再利用,逐漸成為大家關心的焦點。近年來,的確有不少特色店家在此經營,商業逐步活絡起來。九十二年三月十日,模範街被登錄為歷史建築,賦予了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法定地位。九十五年,金門技術學院(現金門大學)建築學系亦在文化局的委託下,完成模範街建築調查及保存、再利用規劃,提供了歷史風貌保護及活化利用發展的具體對策。
但十分可惜的是,這些計畫並未被認真地落實,以至於當前模範街出現一種矛盾的情境:人潮如織、商業繁盛,但建築老舊、甚至有結構安全的潛在危險。事實上,模範街不論是歷史價值或建築價值,毫無疑義地具備縣定古蹟的條件,因此,目前有兩種途徑可以提供公部門思考模範街保護的做法。第一、通過文化局的審查程序將其指定為古蹟,且進一步劃定保存範圍、投入修復經費;第二、藉由都市計畫程序將現有住宅區分區改變為歷史保存區的定位,且援引發展權移轉(TDR,將原有應得之容積透過市場機制移轉到其他公共設施充足的建地)機制保障屋主權利。在與屋主、社區組織的充分溝通下,兩者均可達到文化資產保存、商業永續繁華之雙重目的,更可以做到公共利益及個人利益雙贏的局面。
希望這些呼籲能獲得公部門、民意機關及社會大眾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