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件新聞看兩岸的中華文化
1月12日報載:一座7.9公尺的孔子雕像在天安門廣場揭幕。
1月15日報載:中共黨史二卷「文革帶來嚴重內亂」。本人在69年大四時曾參加教育部主辦「復興中華文化徵文比賽」僥倖榮獲全國大學組第一名,因本人讀的是哲學,對中華文化總帶有一份情感的認同與看法。
民國55年11月由孫科、王雲五、陳立夫、陳啟天、孔德成及有識之士1500餘位有鑑於當時中國大陸由毛澤東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中華傳統文化破壞嚴重。為了保護中華文化,並與中國共產黨的文革運動分庭抗禮,要求以每年11月12日(即國父孫中山誕辰日)為「中華文化復興節」。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是中華民國以復興中華文化為目的而開展的思想文化運動。自此以後,台澎金馬成為中華文化的中原,反倒是整個大陸的中華文化在老毛及四人幫集團的摧毀下,中華子民何止是「停滯與黑暗的十年」?
文革後的「傷痕文學」與電影曾經在兩岸影響了45至65歲的中年一輩,其後也影響到大陸六四時代青年的反思的。只是隨著大陸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後,大家在一片「向前看與向錢看」中也逐漸走向「崛起的大國」,近年大陸連續辦理「京奧」、「世博」、以經濟大國姿態援助歐美及近日秀出「殲20」,均在提醒世人「大國崛起」,已非19世紀的中國了。
但是一個民族的偉大,不只是在「國富兵強」而已,必須建立在其民族的文化中有令人尊敬的內涵,「一座7.9公尺的孔子雕像在天安門廣場揭幕」我們相信中共高層也意識到重建中華文化的戰略高點,誰是「中國」的代表與發言權利人?不只是國際政治組織上的多數認同。再加上後續中共黨史二卷對文革的反思,儘管刻意避開對毛澤東的批判,過錯推給當時的「集體領導」,但從中可以看出當前中共的高層多意識到在「國富兵強」之後,要贏得全世界的肯定,必須站在文化的高度上來說服別人。而能夠代表中華文化的主流,非儒家莫屬,因此「一座7.9公尺的孔子雕像在天安門廣場揭幕」只是一種宣示,「中共黨史二卷文革帶來嚴重內亂」則是中共對黨內的定調,進一步擺明要以中華文化的代言人自居,有因此中共在全世界大力設立「孔子學院」以宣揚中華文化,希望以中共當前的政經實力能透過「孔子學院」來塑造新形象;同時也以「孔子學院」來深化中共的軟實力。
反觀我們政府對中華文化的態度,都以政黨政治來決定中華文化的內涵:國民黨執政,雖然為了選票,以尊重多元,包容族群為宣示,但對中華文化多少尊重;反觀,民進黨以台獨為依歸,一旦執政就是要「去中國化」,全力反中華文化,宣揚本土文化,一味朝「民族與文化自覺」,非逼得各族群在台灣互相鬥個沒完沒了,也難怪大陸同胞來台觀光時說:「現在輪到你們在搞文化大革命!」再加上陳水扁當政時期違法亂政,上樑不正下樑歪,貪腐叢生,社會上一片詐欺歪風盛行,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互信,失去了許多中國傳統的美德,這是國家重大的警訊。
現在很多人封馬英九總統是「溫良恭儉讓」儒家的風格,我們期待導正中華文化,請從國家領導人與政策做起,拿出風行草偃的辦法來復興中華文化。另外,我們面對中共在國際上辦孔子學院大力推廣漢學,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我們堅持幾十年的中華文化正統地位不是一時可被大陸所取代的,單就國字我們堅持正體字,中共維持簡體字一事,就足以令中共要自居中華文化代言人頭痛了。更不必比兩岸人民的文化素質,從日常生活的排隊與禮讓文化或可看出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