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落實環境教育法
大家都知道,我國將於今年六月五日開始施行環境教育法,但大部分人或許只知道以後每年每人均需上4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至於如何上?上什麼?上了以後對國民的環境教育有什麼幫助?對整體國家地方產業有何影響?都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首先談到環境教育法的立法精神,該法之第一條開宗明義指出:推動環境教育是為促進國民了解個人、社會與環境相互依存的關係,增進全民環境倫理與責任,進而維護環境生態平衡、尊重生命、促進社會正義,培養環境公民與環境學習社群,以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由此即可發現:該法是屬於全民的教育法,從總統以至全體國民均須接受的法,此法的推動是多元漸進,融合在地智慧(亦即環境與生活文化),以提升國民環境素養,因此,若在法的完善規範下,建立優質的推行制度,該法將是建立永續社會的基石,這不就是我們教育內容的全部嗎?例如我們目前所實施之品德教育、人權法治、生命教育、終身學習、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等,不都包括在內嗎?所以如果真正能落實環境教育,即能達到正確的教育目標。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一生中所接觸到的學習,都跟環境有關,若能將學習結合環境需求,規劃成有意義的學習,那就更容易達到學習效果。因此,環境教育的課程內涵即包括生態保育、資源管理、氣候變遷與調適、永續發展、環境責任、污染防治、環保標準、技術提升與鄉土文化社會等。地區實施環境教育多年,也都以上述內容為重點,若再配合環境教育法之實施,達到全民化的教育行動,融入政策,實施跨領域的學習機制,一定能讓金門成為全國推行環境教育的指標示範地區。
最近,地區配合行政院的低碳島發展政策,各部門也都動起來了,並在縣長之指示引導下,將帶領金門走向生態休閒、觀光旅遊、健康快樂的低碳島目標。尤其金門在四月一日起即將開放大陸人民自由行,金門能及時提供大陸人民學習的就是我們的自然生態與環境成果,尤其地區早在六十多年前即開始推動綠化運動,努力改造原來童山濯濯的面貌,以致後來之綠美化運動,金門地區永續發展的規劃,推動鄉土文化教育,才能奠立今日推行低碳島的基礎。因此若能再結合整體社會資源,全力推動社區環境改造,現有城鎮面貌之營造,古蹟的保存與修護及戰爭遺址之保存,形成環境教育法中所提的鄉土文化社會,透過旅遊的方式,提供兩岸人民,甚至國際人士對金門環境之認識與學習,不但能達成環境教育全民化與國際化,而且可以達到環境教育產業化的加值效益。
綜上所述,環境教育在金門推行極易落實,但如何使環境教育成為金門之特色與賣點,並成為全國或全世界的指標,將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