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應發展主題觀光
觀光立縣雖是金門當前的基本政策,不過近年來筆者綜合觀察,卻發現金門的觀光行銷似乎還停留在傳統的觀光模式,金門欠缺大山大水,觀光資源本就先天不足,加上大陸有意忽略古寧頭戰役,金門在大陸的知名度並不高,若走傳統模式,不僅進展有限,也將面臨客源枯竭的問題,金門如欲發展觀光,或許可考慮引進主題式的觀光旅遊模式,才能吸引源源不絕的旅客上門,至於何種主題適合?就有賴於創意的發揮了。
台灣最成功的主題觀光設計,大概莫過於墾丁的「春天吶喊」及貢寮的「海洋音樂祭」活動,活動期間經常可以吸引60~70萬人參加,而且年年固定舉辦,蘊藏商機無窮,儼然成為當地的金雞母,去年活動之前,光是女士能不能穿「C」字褲參加,就攻佔了大量的媒體版面,主辦單位根本不必擔心無人宣傳。其他像「國慶煙火」及「台灣燈會」也都有吸引數十萬觀光客的實力,只不過這兩項活動採輪值或爭取主辦權方式,非固定在某地點辦理,商機次之。
印象裡近年來金門出現過的主題式觀光似乎只有「浯島城隍祭」及「泳渡金廈」兩項,前者的觀光對象,仍是以金門島內居民為主,而後者則參加人數太少,所能締造的觀光產值均極有限,金門欲擴大觀光產值,必須挖空心思,設計出各種不同型態的主題觀光模式,才能吸引觀光客年年上門。
而其成敗關鍵,除了創意還是創意,這也是金門人最欠缺的,金門人習慣直線思考,不太懂得捕捉創意背後的趣味性,若模仿則流於下乘,「春吶」及「海洋音樂祭」若在金門舉辦,我想大概會四不像,因為兩地的城市情調不同,雖然金門也有沙灘,我看過「海角七號」及「夏天協奏曲」兩部電影,後者似乎一股腦想把金門的好推銷給觀眾,不免著相,太直接了,反而不容易讓觀眾接受,這正是金門式的創意寫照;而海角七號並沒有要行銷什麼,觀眾反而有餘裕可以融入墾丁的隨性與悠閒,這或許是海角七號可以走紅的原因,所謂「有生於無」,正是此理。創意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更無法截彎取直,一句「我愛妳」說到底了,又何來十八相送的感人肺腑?畢竟天上只有「文曲星」,沒有「文直星」,明白這個道理後,具有金門特色的主題觀光旅程,才可能一一被提出。
其實金門也不是沒有出現過好的創意,像高粱酒、貢糖、砲彈菜刀就是先民創意的傑作,我特別欣賞砲彈菜刀這個創意,那種「鑄劍為犁」的意象,豐富了商品的內涵,只不過這些都是具體的商品,而主題觀光本質上是一種活動設計,行銷的乃抽象商品,過程中除了主辦單位要勇於嘗試外,還要有整體社會氛圍的配合,這部份筆者建議縣府主管部門最好委託專人構思,千萬別丟給那些坐辦公桌的公務員,一個「春吶」等級的主題觀光旅遊被發掘,所締造利益將不亞於金酒,金門人要捨得花大錢,才能找到好的創意。